35kV管型复合材料杆塔并联间隙防雷保护研究

来源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jjtj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充分利用35kV双回线路管型复合材料杆塔本身性能优点,需设计合理的雷电防护方案.针对雷害程度不同的地区,提出了两种并联间隙防雷保护方案,分别采取接地引下线外置和内置的引下方式,并在复合绝缘子横担上设计制造了相应并联间隙装置.在两种并联间隙雷电防护方案下,对35kV复合材料真型塔头进行雷电冲击放电试验,确定了合适的并联间隙尺寸以及杆塔雷电冲击绝缘强度.通过规程法计算分析,与同电压等级一般铁塔防雷性能相比,两种方案下35kV双回线路管型复合材料杆塔雷电冲击绝缘强度分别提高了0.67倍和1.25倍,耐雷水平提高了58%和109%,雷击闪络跳闸率降低了31%和60%.研究结论可为35kV复合材料杆塔的防雷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其他文献
油纸绝缘系统作为电力变压器的主要绝缘介质,提高其热老化特性对于保障变压器的运行稳定性和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纯变压器油(简称:纯油)和二氧化钛纳米改性变压器油(简称:纳米油)中加入等量的绝缘纸板和铜片,在130℃条件下将两类变压器油纸复合绝缘加速热老化36天,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对油纸绝缘热老化特性的改性作用.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能有效的抑制变压器油纸复合绝缘的老化;在老化过程中,纳米油与纯
直流分压器是直流输电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主设备,承担着电能计量、电量监测、继保信号传送等重要作用。目前直流阻容式分压器因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原因,导致内部出现较大的温度梯度,影响了分压器的误差性能,同时增加了空心绝缘子发生污秽闪络的概率.针对±1100kV直流分压器的散热问题,本文进行了内部温度场的结构优化设计,同时在顶部增加散热结构,降低其温度梯度.最后利用Ansys fluent软件对本次结构设计进行
±400千伏柴拉输电线路建设于2010年08月,2011年07月完工,2011年11月02日起进入试运行阶段.该输电线路工程起于距离格尔木市约24km的柴达木换流站,止于西藏林周县以西3km处的郎塘换流站,沿线途经青海省的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西藏藏族自治州的那曲地区、拉萨市.青海段长约608.6km、铁塔1394基(其中直线1179基、耐张215基),途径昆仑山、可可西里和唐古拉等自然保护区,海
我国相关规程标准中尚未提供±200kV电压等级直换流站设备不停电时的安全距离,按照高一档电压等级±500kV安全距离来选取±200kV电压等级的安全距离,存在安全裕度明显偏大的现象.本文通过对±200kV换流站典型电极对其它设施(接地)间隙进行正极性标准操作冲击试验,借鉴带电作业相关研究成果,计算±200kV换流站内典型电极的最小安全距离和危险率.研究确定了±200kV换流站典型不同的设备不停电时
复合瓷绝缘子是一种新型防污绝缘子,在中国直流线路挂网应用不足2年,为研究其积污性能,作者在华中地区某直流500千伏输电线路上对积污周期满1年的复合瓷绝缘子进行取样,取样包括两种极性下三种不同形状结构的5种试品,试验结果表明,运行环境对试品积污影响较大,相同运行环境下三伞型积污重于钟罩型,不同试品下表面等值附盐密度和灰密高于上表面,极性对在相同运行环境下的同类型试品的积污特性无明显影响,取样位置灰盐
±400kV柴拉线是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其安全稳定运行对促进青海、西藏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对±400kV柴拉线鸟害故障原因的深入研究、分析,根据不同塔型提出有针对性的防鸟害措施并进行整治,提升了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积累了高海拔地区直流输电线运行维护工作经验,为设计提供可参考依据.
复合绝缘子在10kV配电线路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冲击放电特性和线路耐雷性能密切相关.本文对10kV配电线路三种型式的复合绝缘子开展了雷电冲击放电试验,得到50%冲击放电电压,绘制出了三种型式复合绝缘子的伏秒特性曲线.试验结果表明:10kV复合绝缘子的U50%在178kV~245kV之间,表现为耐张绝缘子>悬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复合绝缘子的伏秒特性曲线均较陡峭,其中耐张绝缘子最为显著,针式和悬
正极性上行先导发展速度是输电线路雷电先导模型(LPM)完善所需的关键参数.直接进行雷电观测提取雷电上行先导放电参数难度大、样本较少,而基于实验室长间隙放电获得的上行先导长度均小于2m、平均发展速度低于3×104m/s,数量级远小于实际的雷电上行先导放电.为了获得大尺度正极性上行先导发展特性,本文以高度为15m的避雷针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现有实验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采用10m板-棒结构,并施加波前
本文介绍了一起振荡波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技术在中低压电缆中的成功应用案例.通过振荡波电压法局部放电检测与定位,发现某特级保供电线路10kV凤南Ⅰ线电缆同时存在三处集中放电现象且全部在中间接头位置.为深入分析发生集中性放电原因,采用多种先进状态检测技术对缺陷中间接头依次进行了多维度诊断以及解体确认.结果表明:该缺陷接头内部存在明显因制作工艺不良导致的集中性放电隐患部位,从而说明振荡波检测与定位结果无误
GIS中隔离开关的操作会引起线路中流过特快速暂态电流(VFTC).VFTC具有上升时间短、频率高等特点,从而对二次设备会造成耦合干扰.为研究VFTC的特性,本文建立了某1100kV特高压GIS电站各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对影响VFTC暂态特性的关键因素——隔离开关电弧模型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利用ATP-EMTP软件计算了该GIS中隔离开关操作产生的VFTC波形,得到其主频分布,并分析了VFTC的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