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F0和F1代斑马鱼生殖毒性的比较研究

来源 :华东地区第十二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ao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F0、F1代斑马鱼的生殖毒性。方法:将48对成年斑马鱼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625μg/L DBP低剂量组和1250μg/LDBP高剂量组。连续染毒DBP 30天后,将各组F0代斑马鱼交配,记录产卵数、受精率以及72小时孵化率。将F0和F1代斑马鱼在清水中饲养180天,进行F1代斑马鱼交配试验,且将F1代DBP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斑马鱼进行置换交配,记录产卵数、受精率及孵化率。进行F0代和F1代斑马鱼性腺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定卵黄蛋白原(VTG)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和625μg/L组相比,1250μg/L DBP处理组F0代和F1代斑马鱼的生殖能力显著下降;置换交配实验显示DBP对雄性斑马鱼的生殖能力影响更为显著。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F0代雄鱼精巢中精子数量减少,间质细胞稍有增多,精母细胞增多。而F1代雄鱼精巢发育受到明显抑制,出现生精小管畸形,精子数量明显减少,以及间质细胞增生。RT-PCR结果显示DBP各剂量组F0代和F1代雄性斑马鱼VTG基因无明显表达,提示DBP对斑马鱼无雌激素样效应。结论:1250μg/LDBP染毒可影响F0代和F1代斑马鱼的正常发育,使产卵量减少,受精率显著下降。组织病理学显示F0代和F1代雄性斑马鱼生精小管畸形、精巢中精子数量减少与间质细胞增生同时存在。
其他文献
关于动物疼痛的产生机制、评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其对于动物福利、伦理和生存质量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动物疼痛的定义和分类,造成和增加动物疼痛的原因,动物疼痛的一般表现和症状,评估方法及控制措施。
目的:建立SKH-1无毛小鼠皮肤感染MRSA的脓肿模型。方法:80只SPF级SKH-1无毛小鼠和36只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裸鼠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PBS造成,其余各组分别采用皮下注射MRsA(ST-239)菌悬液造成;其中,治疗组于感染后24h局部注射替考拉宁,连续3日。造模成功后,从脓肿外观、脓肿体积变化、皮肤荷菌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各组小鼠皮肤脓
目的:探讨血管管径与皮瓣成活面积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年家犬后肢,制备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模型,测量皮瓣蒂部血管外径,于一侧后肢观察不同时间点皮瓣成活情况,测量皮瓣成活比例,在另一侧后肢灌注造影,测量皮瓣造影墨染比例。结果:犬下肢腓动脉内踝上穿支外径为(1.0±0.1)mm,皮瓣面积为(287.0±44.2)cm2,成活区面积为(156.6±13.6)cm2,成活比例为(55.9±9.1)%,墨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氯胺酮静脉自身给药成瘾模型。方法:首先进行SD大鼠静脉给药插管手术。术后恢复5—7天,开始氯胺酮自身给药训练,维持期和以及戒断和重建。结果:实验动物出现稳定的自身给药行为,给药动机明显,维持其内有效鼻触明显高于无效鼻触。结论:大鼠氯胺酮自身给药模型成功建立。
目的:本实验旨在将大鼠卵巢摘除,造成雌激素缺乏动物模型,以进行相关疾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SPF级雌性Wistar大鼠30只,周龄4-5wk,将大鼠用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在躯干下1/3处,距脊柱1-2cm两侧向下做纵行切口约1cm,取出卵巢将其摘除。术后7d,将去势大鼠进行阴道涂片检查,连续检查5d。结果:去势大鼠阴道涂片检查结果显示,连续5d阴道涂片检查,大鼠均表现为间情期,标志雌激素
目的:观察甲基苯丙胺(Meth)对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探讨甲基苯丙胺引起瞬时外向钾电流增大的原因。方法:以分离出的怀孕18天SD大鼠胎鼠的海马神经元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Meth处理组,利用全细胞膜片钳的方法记录外向瞬时钾电流的变化。采用TUNEL的实验方法观察Meth引起的细胞损伤作用。利用RT-PCR的方法观察瞬时外向电流成分中Kv1.4,Kv4.1,Kv4.2和Kv4.3的表达,并通过
目的:通过探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引起的慢性间断性缺氧(RAS)影响及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2只健康雄性C5786J小鼠随机分为CIH组、ARB替米沙坦干预组、空气模拟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12周的模型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实验小鼠血压及鼠尾血流。结果:(1)小鼠收缩压:CIH组小鼠收缩压明显升高,ARB干预后则收缩压下降:CIH组小鼠(113.8125
目的:观测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氧化应激体系的变化、探讨中药川芎嗪注射液的干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在体兔双侧肾动脉持续性阻断1h,再灌注5h的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0只:假手术对照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再灌注+川芎嗪注射液组(LZ组)。各组在缺血前、缺血1h、再灌注1h、3h和5h分别经颈总动脉抽血检测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
目的:本试验以蜂王浆作为受试物,探讨其对SD大鼠和ICR小鼠的生理生化指标及基因组甲基化的影响。方法:试验共分为四个组:A组为蜂王浆低剂量(200mg/kg),B组为中剂量(400mg/kg),C组为高剂量(800mg/kg),D组为对照组(灌胃等量普通饮用水),灌胃量大鼠按1ml/100g,小鼠按0.2ml/10g,每组各8只大、小鼠。灌喂4周蜂王浆后,眼眶静脉丛采集抗凝血,抽提DNA后,高效液
目的:验证维生素D的活性代谢物1,25-(OH)2D3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小鼠以2μg/kg隔日腹腔注射1,25-(OH)2D3持续两周后,用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连续多日注射法建立C57BL/6J小鼠1型糖尿病模型,比较1,25-(OH)2D3干预与否糖尿病的发病率;用1,25-(OH)2D3处理糖尿病小鼠,监测小鼠血糖、体重、进食量和饮水量,病理切片观察小鼠脏器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