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来源 :全国第二十五次仲景学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uanhappy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炙甘草汤对各类心律失常,尤其对房颤、早搏、窦性心动过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抗心律失常作用与西药接近,而在改善伴随症状方面较西药更胜一筹,且未表现出明显毒副作用,患者长期服用的疗效稳定,耐受性好。该方与西药联合运用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西药,与非药物治疗方法配合使用亦安全有效。此外,通过对文献的检索,笔者发现心律失常电生理的研究资料不多,这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可以从电生理的角度对这一经典名方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在方证与体质方面的研究要进一步规范化,以保证该方治疗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总之,炙甘草汤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确切显著,为治疗心律失常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点和难点,除肠道表现外还可发生多系统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肺部并发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有所发现.中医一直以来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而将其运用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还处于探索阶段.《伤寒论》作为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临床的证治基础.而其特色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以来是伤寒论的研究和应用重点.基于此运用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探索“肺与
《伤寒论》的精髓在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辩证观,仲景谨熟阴阳,以平为期;六经辩证,知常达变.仲景察色按脉之间,阴阳变幻了了于胸,派方遣药处处精道.笔者是通过试分析《伤寒论》第20条与62条之机要,阐述仲景大道至简的阴阳观.
《伤寒论》是数千年医疗实践的真实记录,是辨证论治的光辉典范.陈伯坛是近代岭南伤寒派医家中声望最著者.陈氏学术思想:上溯《内经》、《难经》,旁及诸家,于仲景之学尤为致力.主张用“以经解经”,方法研究仲景学说,读《伤寒》与《金匮》要合璧而观;强调阴阳理论,指出《伤寒论》实以阴阳二字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等,颇多独特见解,治疗以运用经方为显著特点,然亦不排斥经方与时方加减应用.其代表作《读过伤寒
《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一书是展现承淡安伤寒学术的代表著作,该书结合承氏自身临证经验,补充完善了仲景针灸治法,开创了针灸注释《伤寒论》之先河,继承并发展了《伤寒论》辨证施针的理念.本文依据《伤寒论类方》“以方类证”之法,依次归附承氏针灸治疗内容,并以桂枝类方为例,通过联系主证病机,结合脏腑经络,总结承氏类证的主要配穴规律,并探索针灸主方与类方之间的配穴加减原理,深入探究承淡安的针灸治法特色,
三泻心汤类方证虽以气机失常的痞证为主治,但病机各异,必须加以区别,抓住虚实夹杂,湿热并存的主要病机。半夏泻心汤偏于治疗胃气上逆的心下痞;生姜泻心汤适合于胃中水饮停蓄的心下痞;甘草泻心汤重在调中补虚,适于脾胃虚心下痞下利严重者。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胃气虚弱的程度不断加深,药物的组成和剂量也发生差异。医者临证辨八纲辨六经,更需辨方证,方证较之证型更为直接,具有定性、定量和实践检验性
桂枝甘草汤为仲景治疗心阳不足之名方,虽仅由桂枝、炙甘草两味药组成,但本方药味固定、结构严谨、配伍精当,具备中药配伍的基本特点,为后世治疗心阳不足的病证提供了立法组方依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桂枝甘草汤和七个桂枝甘草配合他药的方剂进行分析,以期探索仲景运用桂枝甘草组方的特点.
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仲景治疗胸痹的名方,其中瓜蒌开胸结,薤白宣心阳,白酒散痹通阳,引气血环绕周身,使前后之气贯通无碍,胸痹自除。因此临床辩证当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时,白酒一药不可少,可用现代米酒代替。
本文通过对黄连汤的源流发展、实验研究以及临床应用作以回顾与评述,以期对拓展本方研究思路有所裨益.黄连汤方首见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由黄连、干姜、人参、桂枝、半夏、大枣、甘草组成,具有清上温下,宣通上下阳气、降逆止痛之功,主治上热下寒证.此方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可靠.
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炙甘草汤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典方,对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毒副作用不明显,常常成为首选。在应用炙甘草汤时,可以根据辨证及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运用比较灵活。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心律失常的临床设计不严格,临床研究质量低;动物模型的心律失常在表现上与临床有一定差距。对于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及研究,使炙甘草汤更好的发挥临床疗效。
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白虎汤“四大症”以降,世皆以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作为白虎汤主证.笔者根据对《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提出异议,认为“四大症”应为白虎加人参汤主证,而非白虎汤主证.并且认为造成白虎加人参汤主证的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参药性认识的变化,而且吴鞠通时代之人参非张仲景时代之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