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相平衡的实验测定方法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4年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d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绿色新技术,在溶质萃取及超微颗粒制备等方面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精确测定超临界流体相平衡数据是进行该过程设计和操作的基础,本文按分析法和合成法的分类方式对各种超临界流体相平衡测定方法的流程、特点进行了评述,其中分析法又被分为恒温法、恒压法和恒温恒压法;合成法又被分为可视合成法、不可视合成法和物料衡算合成法.希望本文能对有关人员在从事超临界流体相平衡测定时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目前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热泵中被广泛采用的界面活性剂是2-ethyl-1-hexanol(2EH)和1-octanol.传统的界面活性剂的添加方式是,将界面活性剂以液相形式投入到溴化锂溶液中.如果在三效循环中仍采用这样的方式将2EH加入到溴化锂溶液中,由于发生器的温度较高,势必有界面活性剂被蒸发而进入冷媒系统.为探讨三效循环界面活性剂的可能添加方式,同时试图研究界面活性剂以气相形式投入对溴化锂溶
本文进行了氢氦二元混合工质在微型同轴脉管制冷机中应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运行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氢摩尔组份的减少,系统最低制冷温度逐渐降低,当氢摩尔组份小于20﹪时,系统最低制冷温度接近纯氦水平;在100-120K温区,氢氦混合工质能提高系统的制冷量,当氢摩尔成分为20﹪的时候,系统制冷量比纯氦有13.5-16.5﹪的提高.
本文介绍自行设计的以驻波型热声发动机为驱动源的室温行波热声制冷机的实验研究.以氦气为工质研究了平均充气压力,工作频率等参数对制冷性能的影响.并比较制冷机采用氦气、氮气及氩气三种不同工质的性能表现.实验结果达到:最低温度-47℃,在-20℃的制冷量为80W;按照输入制冷机的P-V计算,相应的制冷系数COP达到1.6左右,其效率已可以与现有的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相比较.
本文对家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循环空调器系统进行了设计计算,然后针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变工况的数值模拟,并对计算结果作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系统的COP随压缩机压比的增加,先是逐渐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再逐渐降低;随着气体冷却器侧空气进口温度的降低、流速的增加、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的COP均逐渐增大.
本文介绍了一个测试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工作性能的实验系统.通过实验,研究了影响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工作性能的重要参数;进而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实行峰谷电差价地区的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控制方案;并通过对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分析,论证了所实施的控制方案的优越性.
本文在一定气体冷却器尺寸和迎风风速的条件下,采用最新的换热关联式,对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家用空调系统进行一维分布参数数值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系统进行了有效能分析,研究了不同的压缩机功率、压缩机吸气过热度以及蒸发温度工况下,系统的COP、单位有效能损失与有效能效率随压比变化的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制冷系数、有效能效率随着压比的变化存在一个最大值;适当提高气体冷却器迎风风速可以较大提高系统循环效率.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通过与标准布朗的类比,对实际分子运动的轨迹维数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了84K恒温液氩系统中分子的运动过程,统计了不同空间观测尺度及时间观测尺度下分子运动轨迹的分维数.且从分子平均自由程出发,理论给出了合理统计尺度的判定标准,并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
分析集中空调冷却水变流量对水冷式制冷机制冷性能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和模拟,得到空调冷却水系统变流量情况下水泵的节能率与相对流量和水泵相对于制冷机电功率等因素的关系,并给出了不考虑这一影响对于空调冷却水系统变流量节能分析所引起的偏差;指出研究和掌握冷水机组变流量下的制冷性能对于空调冷却水变流量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为了准确确定外界热量作用于热力系统部位,使得经济性提高,需对热量特性和热力系统特性全面考虑,本文利用矩阵法和偏微分理论,结合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分析方法对热力系统进行一般性演绎分析,给出了热量进入热力系统对系统性能影响的数学表达式,建立起了热量特性参数与热力系统固有参数的联系,根据所得条件式,可以判断热量进入热力系统的合适部位,也可定量计算热量作用于热力系统时对系统性能影响,从而完善了热力系统节能
电压缩空调器广泛使用所带来电力供应问题及其所用工质对环境潜在影响已成为推动燃气风冷空调器发展的强大动力.为解决传统风冷管内降膜吸收燃气空调所存在的高温、高压、高浓度、结晶、腐蚀、效率偏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回收冷剂水余热、将吸收传质过程与溶液冷却传热过程分阶段进行的风冷绝热吸收制冷循环,计算分析室外温度、蒸发温度和高发流量比等因素对循环特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循环是切实可行的,既节能,又能保证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