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MS7.0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及震区应力场

来源 :第二届中国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07606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研究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孕震机理,基于4月20日~6月1日地震序列中114次M≥3.0余震震源机制解,深入分析了余震震源机制及震区应力场的时空分布特征.获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芦山M≥3.0余震以逆冲型为主,走滑型次之,正断型最少,震源机制P轴方位一致性较好,以近NWW-SEE为优势方向,倾角分布在0°~30°,表明余震活动主要受龙门山断裂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控制.
其他文献
海温的年际变率是调控气候年际变率的最重要外强迫因素,但是目前尚且不清楚东亚降水的年际变率在多大程度上来自海温年际变率的强迫。第五轮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提供了多模式的AMIP试验和SSTClim试验,AMIP试验采用观测的逐年变动的海温强迫大气分量模式,而SSTClim试验采用固定的气候态海温年循环来强迫大气分量模式。
海平面变化具有非线性、时变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特点,传统的线性预测模型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通常海平面变化预测研究主要基于3种数据来源:基于物理过程与机理的气候模型、海洋卫星测高监测数据和长期验潮站观测数据。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由实时海平面扣除平均海平面、潮汐、大气逆压和高频风应力后得到,对其进行精确预报能够为海平面变化预测提供重要参考。
2015年4月25日,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北方向~80km处发生了Mw7.8级地震(简记为M),震中位于84.708°E,28.147°N,震源深度15km.主震发生约半小时后,在主震附近发生了一次Mw6.6级强余震(简记为A1),震中位于84.822°E,28.224°N,震源深度10km.2015年4月26日,在距主震~130km处又发生了一次Mw6.7级强余震(简记为A2),震中位于86
2015年6月,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的支持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在毛乌素地区开展了航空重力测量试验性项目.航空重力空中测线覆盖范围为纬线[38.77°,39.32°]和经线[109.23°,110.52°]围成的区域.在航空重力测线覆盖范围基础上,向四周各延伸10 km,按照5 km平均间距布测了459个加密地面重力点,并在每个地面重力点位上实施了约30分钟的GPS静态
通过微型称重式蒸渗仪的连续观测数据对青藏高原唐古拉地区冬克玛底河流域高寒草甸的蒸散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2007-2013年草地生长季的实际蒸散发和水面蒸发的年变化特征;以2007年为例,分析了典型草地生长季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天气状况下影响蒸散发的主要因素。
基于非结构三角形网格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海洋数值模式,对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同验潮站和实测海流资料符合良好,较好地反映了白令海峡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潮流分布特征和运动状况,根据计算结果绘制了主要分潮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图,对该海域潮汐潮流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白令海陆架区以M2 分潮为主,但在诺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藏块体、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华南地块的交汇部分,由于受到印度-欧亚板块的推挤作用,使之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活动性,是我国现今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区之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上地幔各向异性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深部物质的运移,软流圈的运动和强震深部动力学过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有特殊意义。
GNSS观测值不仅可以用来进行导航定位,还可以用来描述它穿过的介质,例如对流层。利用GNSS技术获得的对流层湿延迟可反演测站上空的综合水汽含量(大气可降水量),结合层析技术可反演水汽的三维分布。为了分析GNSS技术反演的水汽含量及其空间分布在降雨等不同天气过程中的特点,以及GNSS水汽对降雨等天气过程的监测和反应效果。
基于美国冰雪数据中心(NSIDC)提供的激光高度计卫星(ICESat)海冰出水高度数据,反演得到65°N以北ICESat激光脚点尺度的海冰厚度。从统计学角度描述了ICESat在轨期间(2003—2008)北极海冰厚度分布概率的变化特征,并估算了海冰总体积。结果 表明,研究期间北极海冰厚度分布概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
本文利用全球磁流体力学(MHD)模型对1998年6月5日太阳风事件的模拟结果,研究了此次事件中日地连线上动压、热压和磁压的相互转换关系,及其对磁层顶处压力平衡的影响,发现不同时刻对应的磁层顶处压力平衡会受到磁重联的影响。具体结论如下:(1)磁层顶外侧,热压和总压的变化情况与上游太阳风动压的变化情况一致,磁压随着北向行星际磁场BZ分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南向行星际磁场BZ分量的增大而减小,磁层顶内侧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