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常规PCR技术分辨LR和RR两种类型的微囊藻毒素

来源 :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lin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水华在淡水湖泊中随着富营养化而日益普遍。高通量检测蓝藻毒素的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ELISA)、蛋白磷酸酶法(PPIA )、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这些方法都是测定毒素多肽,在制备样品上操作繁琐、保持其活性也要求较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DNA检测方法可能有其优点。测定毒素蛋白的长处是可以分辨不同类型的微囊藻毒素。PCR技术有无可能呢,本研究作了探索。选择了微囊藻毒素合成基因中3个:mcyB、mcyC和mcyE。设计的引物按功能分三类:阳性对照、阴性对照和检测探针。阳性对照是持家基因,作判定DNA量的标准;阴性对照是杂交后不发信号的探针;检测探针共4对;针对mcyE基因、针对mcyC基因、针对mcyB基因LR型、针对mcyB基因RR型。这些引物在PCR试验中,与7种蓝藻的基因组DNA杂交。结果表明,对这4对引物都给出阳性结果的是从北京密云水库分离到的2株微囊藻,说明这2株微囊藻确实产生微囊藻毒素,并且同时产生LR型和RR型。从滇池、太湖和巢湖分离的微囊藻,只能产生RR型微囊藻毒素。但实验室中常用的微囊藻469和聚球藻7942对所有的引物都没有给出阳性结果。这表明作为对照的聚球藻7942基因组中不含这些微囊藻基因的DNA片段;这也表明本研究选择的基因区域和设计引物的序列主要是针对有毒微囊藻的。
其他文献
本研究于2007~2008年对大鹏湾盐田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了周年调查,本次调查显示近年来大鹏湾盐田海域水体中营养盐含量水平明显升高,特别是氮营养。总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周年变化范围分别为27.24~521.75μg/L和3.00~49.38μg/L,周年平均值分别为265.00μg/L和20.93μg/L。氮与磷的比值(N/P)季节波动明显,变化范围为3.97~126.08,周
近几年来,作者对我国海洋绿藻顶管藻目Acrosiphoniales Kornmann ex Silva(1982)进行了分类学研究。介绍了目前此目的顶管藻科绵形藻属和尾抱藻属。并对这些藻类植物的形态做了简要描述。
目前藻类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集中在根据藻类外部轮廓特征进行分类,这是因为在藻类的各类图像特征中,轮廓特征是一种最直观、最易于被接受的藻类识别方法。大部分硅藻具有形态各异的外部轮廓特点,轮廓为圆形的硅藻是浮游硅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此类型的硅藻仅通过外部轮廓特征是很难进行区分的,因此,通过其壳面的纹理特征进行分类判断是对此类型硅藻进行自动识别的有效途径。本文提出了基于硅藻壳面显微图像纹理特征对圆形硅藻
旋沟藻属(Cochlodinium Schutt) 1896年由Schiitt建立并收入了Schntt 1895年的裸甲藻( Gymnodinium)部分。其模式种为C. strangulatum (Schiitt) Schiitt。本属现已有40余种之多,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域中并形成赤潮,造成渔业损害。其中以韩国及日本受损最重,发生的频次也多。旋沟藻自建立以来报告的种类已达40多种,至2007年
本论文在查阅和分析了杆状藻科在我国详细记录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光镜( LM)和扫描电镜(SEM)方法,着重对研究较薄弱的14个省区的600多号硅藻标本进行显微观察和拍照,依据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Simonsen (1979)分类系统,结合我国淡水硅藻的研究现状,对杆状藻科硅藻进行了形态分类学研究。
红毛菜( Bangia)是一类原始红藻生物。红毛菜藻体简单,为直立的细长状藻体。我国的红毛菜主要分布在沿海区域,内陆中西部水域也有报道发现红毛菜。本研究对我国沿海主要红毛菜产地进行野外考察,采集了广东南澳、福建莆田、福建平潭、浙江南鹿、江苏吕四、山东青岛、山东东营7个海水种群和1个山西娘子关泉淡水种群红毛菜进行了考察研究,并通过实验培养研究,获得6个海水红毛菜丝状体保存物。对收集的8个红毛菜原叶体
研究发现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与细胞DNA合成关系密切,在细胞增殖的启动上起重要作用,还参与了许多细胞重要事件。本研究克隆了Alexandrium catenella qdl和A. catenella qd2 pcna基因部分cDNA序列,分析表明pcna基因在真核生物间是高度保守的。通过Southern杂交得到pcna基
由于偶而发生的一些水产食品中毒事件,以及在1986年发生的西施舌贝引起消费者集体中毒,让大家开始了一些相关赤潮毒素的研究工作,从台湾相关的水域包括优养化的水库,淡水、海水养殖池,以及珊瑚礁沿岸的大型海藻上,单离水华浮游藻类与或栖性附生藻类,建立藻株培养,并从中分离有毒藻株所含毒素,以为毒性监测所需分析材料。并且利用这些有毒、无毒藻株与纯质毒素于生态毒理学相关研究。本研究使用的藻株包括亚历山大微细藻
蓝藻是至今已证明具有生物钟,这种内源计时系统的最简单生物.即使一天内细胞分裂速度超过一次,生理节律仍然以近似昼夜周期进行。蓝藻极为简单的结构却具有极为多样的代谢途径,如光合放氧和固碳,呼吸吸氧和放CO2,固氮和产氢等,有些相互促进,也有些相互干扰。为了协调这些多途径代谢,除了有相应结构外,生物节律的调节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证明,蓝藻的生物钟周期与环境光暗周期接近时,细胞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Kai
本实验室已采集并分离纯培养中国十几个省市的六种主要丝状水华蓝藻共750余株。利用特异性引物对这些蓝藻进行初检的结果显示:其中62[%]仅检测到gvpC28,38[%]同时检测到gvpC28和gvpG20。具体分布为:134株浮丝藻中有31[%]仅检测到gvpC28,69[%]同时检测到gvpC28和gvpG20;108株拉式拟浮丝藻中有44[%]仅检测到gvpC28,56[%]同时检测到gvp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