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哲学浅议

来源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东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uns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从哲学上定义设计,认为设计是主体意识外化为真实技术事物的媒介替代物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技术原理现实化的展现和技术的人化。所谓现实性,即与现实需要契合,由现实的各种约束形塑。技术的人化即人的属性与自然的属性的链接,这样技术原理被人化,技术才能被人所使用。 其次,文章讨论了设计的作用和特征。设计的出现使技术的知识形态具有自己独立的形式——媒介替代物,或称技术的虚形态。它具有现实的技术形态的某些基本要素:内含技术原理,具有同样的外形和结构,只是功能尚不能实现或不能完全实现,但从逻辑上可以推出其功能实现的必然性。设计的出现还使技术主体分离为脑主体和手主体,强化了脑主体的主导地位,提高了技术主体的能动性和工作效率。技术主体的分离也由此产生不同的阶段技术主体的虚化,从而出现设计与制造的矛盾。与科学、艺术相比较,设计的特征表现为设计解决的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并由多种约束条件制约的问题;设计不参与实际对象的制造,是一种预见;设计是满足实用功能和批量生产为主要目的的艺术;设计的媒介工具在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论文提出了设计哲学的研究内容。除了探讨设计的本质属性之外,设计哲学还应讨论设计思想史、设计美学、设计的方法论、设计伦理等相关的问题,同时具体设计领域的哲学问题也应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
其他文献
产业集群能够产生技术创新的集群效应,实现集群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区域创新力的提升。文章阐释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情况,指出其已有了一定的产业集群的基础,并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发展观及创新集群的特点分析。指出创新集群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现实的、切实可行的、必然的战略选择。
技术工人作为制造技术创新主体之一,是企业提高制造创新能力的关键。所以,要想提高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其首要一步就是要认识到技术工人的重要性,了解他们在制造技术创新过程中能动作用的特殊性。本文从行业角度、技术创新阶段性角度,以及与传统制造技术下技术工人能动作用的比较,归纳出了在现阶段制造技术水平下技术工人的能动作用。
从“技术发明”到“技术创新”的概念漂移,隐含着一种技术创造观的变化。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的创新。高技术创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应是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和民主化。
本文对价值认识及价值正负效应的客观认识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价值认识、价值认识认识、认识价值、价值选择的对象等进行了阐述。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高科技产品走入家庭生活,给家庭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引起一系列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现代科技正深入地渗透到每个家庭,影响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家庭产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冲击。深入探讨思考现代科技对家庭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的社会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军工技术的提高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国防工业的瓶颈。而引进发达国家的军工生产技术则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军工水平的重要做法。本文就军工生产技术的转移和引进进行分析。加速国防和军工建设是技术引进的动因,而发达国家又设置重重障碍加以限制,如何突破障碍加大技术引进的力度,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这些基本经验,对我国军工企业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工程哲学研究尚处在成长期,具体表现在基础研究的薄弱,且缺乏历史维度分析。通过对古希腊工程的形而上学思考。可以发现现代工程哲学思想根源于古希腊,探析古希腊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工程哲学的历史维度分析拉开了序幕。
本文从技术本体论、技术科学的本质与特征、技术进步论以及技术价值论四个角度评述前苏联时期技术哲学的成绩与特色,并引出当今俄罗斯技术哲学对前者的批判继承关系和现今俄罗斯技术哲学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技术哲学难题。
拉里·希克曼继承了杜威的实用主义立场,对当今高度技术化的文化生活中出现的哲学问题有重要的见解。从他对“技术”的定义、对人类活动的分类和对“科技”术语的解释等方面入手,抓住其思想基础,才有可能正确理解他的技术哲学思想。
技术时代的到来在带给人预想的便利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与物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同时也暴露出技术理性、科学以及实证经验的方法在解决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是无能为力的。人类能否达到诗人荷尔德林所吟唱的“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觉悟到:“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救渡。”他挖掘出现代技术是现代性的根源所在,认为技术作为逼索型的解蔽方式,如同“座架”一般辖制着近现代世界的方方面面。海德格尔反复强调“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