噻吩与V2O5作用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第五届石油炼制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qi651182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吩是研究催化剂脱硫性能的重要模型化合物.本文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噻吩与V2O5间的吸附及作用与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常温下,噻吩在V2O5表面吸附很弱;而在较高温度,如500℃下,噻吩却能够与V2O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V2O5失去晶格氧,被还原,噻吩则被氧化.
其他文献
高岭土微球原位晶化法制备的FCC催化剂,也称为全白土型催化剂.兰州石化公司是目前国内惟一具备全白土型系列产品生产能力的生产厂.已先后研究和开发了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种牌号的全白土系列产品,在催化裂化装置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介绍了由北京石油化工研究院研制、开发,用于渣油加氢装置固定床反应器的RHT系列催化剂在齐鲁胜利炼油厂VRDS装置的首次工业应用情况.该催化剂采用自行开发的级配路线,较好地结合了脱金属剂、脱硫剂、脱氮剂的性能特点,使整个运行周期的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达到较好地匹配,已达到同类进口剂的水平.
乙烯精馏塔是典型的多入多出系统,各变量之间耦合严重,设计较好的控制系统结构十分必要.针对乙烯精馏塔的动态机理模型结构复杂,非线性严重,计算时间长等情况,结合其在仿真和多变量控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运用数学和物理的分析方法,采用了合理的模型降阶和线性化的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处理,将原来的高维非线性模型转换成低维线性模型,通过对所改进的模型与原始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和研究,并从工艺机理和控制两个不同角度对系统分
针对化工过程某些非线性系统的不对称动态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自校正模型的多模型预测控制算法.在平衡点附近建立线性模型,利用当前工作点通过二阶泰勒展开校正模型参数,补偿非线性不对称动态特性,形成非线性系统的自校正多模型描述.采用基于模型输出偏差的切换指标函数作为模型切换准则,结合状态反馈预测控制,构成多模型预测控制器.pH值控制的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介绍了HydroCOM2.0气量调节系统在北京燕山分公司炼油厂130×104t/a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新氢压缩机K-501B上的应用情况.阐述了往复式压缩机几种常用的气量调节方法以及HydroCOM2.0气量调节系统应用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在此次改造过程中,该系统的基础配置、控制方案及控制逻辑.提出了在该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并针对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个人建议.
与常规石油相比,油砂沥青中含有较多的大分子烃类化合物(分子量>2000)、硫化物和金属等,导致油砂沥青难以炼制。因此在进入炼厂之前,必须将其预处理为合成原油。将油砂沥青改质为合成原油的基本思路为加氢脱碳,使沥青的复杂长链断裂为小分子烃类,然后可像传统原油一样在常规的炼油厂进行进一步加工。沥青改质工艺通常包括热转化、催化转化、蒸馏以及加氢精制等4个主要工艺,目的是分离轻组分以及将沥青中的重组分转化为
建立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生物柴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采用极性聚乙二醇色谱柱(HP-20M,25m×0.20mm.i.d×0.20μm)、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正二十三烷内标,定量分析了花生油和菜籽油生成的总脂肪酸甲酯的含量.对花椒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茶油、橄榄油所生成的脂肪酸甲酯分布进行了比较,同时考察了以大豆油为原料制得的脂肪酸乙酯、丙酯、丁酯和异丁酯的色谱分
从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武汉分公司污水生化处理流程的运行效果及生化脱氨氮理论出发,以炼油污水水质特点为立足点,分析影响炼油污水生化脱氨氮效能的因素,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了污水处理场的流程优化完善改造,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探讨了硫在原油及其馏分中的分布规律,硫在常减压装置、催化裂化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加氢精制装置等主要加工装置中的分布规律,从而找出炼油厂在加工含硫原油时各主要装置中易发生硫腐蚀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采用NaOH水溶液-助溶剂复合剂作为脱酸剂对高酸度的柴油馏分进行脱酸处理,在剂油比为3﹪~6﹪(体积)、沉降温度60~90℃,沉降时间1学时,脱酸率即可达到97.34﹪,酸度降低到6.51mgKOH/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