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N1禽流感病毒感染新宿主——狐狸

来源 :2007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我国东北某狐狸养殖场的5000只狐狸有500余只发病,死亡200余只,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拒食和神经症状;病理剖检可见肺部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水肿、坏死等病变;用A型流感病毒共有的核蛋白NP基因引物和H5亚型流感病毒特有的血凝素HA基因引物进行RT-PCR基因扩增,从4份送检肺脏样品中均同时扩增出NP和HA基因的特异性条带。用SPF鸡胚从4份肺脏样品中分离到4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用所分离到的病毒人工感染6只4月龄幼狐,被感染狐狸在感染后的第3-7天相继发病死亡,肺脏病毒滴度分别为103.97、104.3、105.8、1044.97和104.97TICD50/g。被感染狐狸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狐场自然发病的狐狸相似,肺脏病理学观察可见肺泡损伤、巨噬细胞浸润,支气管内充血,部分管壁细胞坏死、脱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到肺组织切片的抗原阳性染色颗粒。HA基因和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明其HA基因与2006年云南分离的鹅源H5N1禽流感毒株(A/goose/Yunnan/1338/2006)亲缘关系最近,其同源性达99%;而NA基因与2006年发现于浙江人H5N1禽流感毒株(A/hunum/Zhejing/16/2006)的同源性达99.3%。本研究结果表明H5N1型流感病毒可对狐狸造成致死性感染。H5N1流感病毒新宿主的发现提醒我们禽流感的威胁不但没消除反而在日益扩大。
其他文献
对1例临床、病理剖检症状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进行实验室诊断,进行了细菌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等鉴定,根据副猪嗜血杆菌的16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822 bp片段连人T-载体后测序,再通过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生化试验结果为:接触酶阳性,氧化酶和H2S阴性;生长需要NAD,发酵果糖、半乳糖和蔗糖等;不分解D-甘露醇和D-山梨醇。药敏试验显示:对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毒素apxⅡ CA基因由激活基因apxⅡ C和结构毒素基因apxⅡ A组成,apxⅡ C基因失活后突变株的毒力大大降低,但并不影响结构毒素蛋白ApxⅡ A的分泌表达及活性。通过PCR方法克隆得到了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型完整的apxⅡ C基因和部分apxⅡ A基因约2000bp,通过重叠片段PeR方法将apxⅡ C基因缺失,然后将该DNA片段克隆到PBS-T载体中构建了ap
目的:对从结核病疑似患者痰液中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的rpoB基因和rpsL基因突变情况进行研究,分别探讨其与耐利福平(RFP)和耐链霉素(SM)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和DNA测序法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和1株卡介苗株(BCG)的rpoB基因和rpsL基因进行序列分析。结果:RFP敏感株均没有发生氨基酸的突变,而7株RFP耐药株中有6株发生531密码子TCG(丝氨酸,Ser)→TTG(亮氨酸
从昆明地区可疑的21份病料中分离出12株猪源致病性链球菌,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病原学分析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中以兰氏D群为主,其次为C群,其中D群4株(占33.3%);c群3株(占25%);A群1株(占8.3%);E群1株(占8.3%);未能定型3株(占25%)。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猪链球菌病在昆明地区广泛存在,尤以寒冷季节多发,主要病型包括败血型、脑膜炎型和关
从广东省部分地区肉联厂采集屠宰猪扁桃体401份,用两个多重PCR检测样品中猪链球菌(SS)及其主要致病血清型。检出SS阳性样品154份(38.4%),其中69份(17.2%)携带SS2,35份(8.7%)携带SS9,而SS7和SS1较少,各为9份(2.2%)和3份(0.7%)。不同血清型SS菌株可混合感染同一头猪,但比例均小于5%。在地区分布上,粤西地区SS阳性率(18.3%)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其
选取3个流行病学背景不同的猪链球菌2型菌株人工感染西藏小型猪,探讨西藏小型猪作为猪链球菌2型毒力评价模型动物的可行性。12头西藏小型猪分成4个组,A组为阴性对照组接种肉汤培养基;B、C、D三组分别接种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GZ06-122B、SH05-21D和HA9801。GZ06-122B株和SH06-21D株分离自华南地区健康猪的扁桃体,毒力基因表型分别为sly-/mrp-/ef-和sly+/m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PCV-2序列设计一对PCR引物,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疑似病料中扩增出PCV-2的全序列,并将其克隆入pMD18-T载体,构建pMD18-T-PCV2重组质粒。对此重组质粒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该PCV-2全序列与国内外不同地区21株参考毒株的全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9%~99.7%。将重组质粒pMD18-T-pcv2用SacⅡ进行酶切,回收P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人兽共患病,乙型脑炎病毒是该病毒的病原E蛋白是乙型脑炎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它在病毒的吸附、融合、血凝、细胞趋向性、病毒毒力和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E蛋白结构域Ⅲ是诱导中和抗体的重要区域。为了分析鉴定乙型脑炎E蛋白结构域Ⅲ的抗原表位,首先克隆并用pGEX-6P-1载体融合表达了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sA14-14-2的该区域,通过免疫印迹分析表明,该区域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被膜蛋白VP22被证实能在细胞间高效转导,为了进一步证明VP22能够作为蛋白转运的载体,将4种不同的异源蛋白与马立克氏病病毒1型(MDV-1)CV1988-/Rispens株VP22蛋白融合表达,通过观察这些融合蛋白的细胞定位以及它们的细胞间扩散能力来研究VP22转运蛋白的情况,结果发现,禽流感病毒(AIV)核蛋白(NP)、牛γ干扰素(BIFN-γ)及新城疫病毒(NDV)F
根据犬细小病毒(CPV)能使F81细胞产生细胞病变(CPE),可使猪红细胞发生凝集和特异性荧光抗体可使其感染细胞着染的原理,分别应用细胞病变(CPE)统计法、血凝(HA)测定统计法和直接免疫荧光染色统计法(FA),测定CPV感染F81细胞的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并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以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最为敏感、客观,其检测的病毒滴度约比CPE法高1-2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