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t3配体扩增肺树突状细胞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

来源 :第八届全国生物医学体视学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军军事病理学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军定量病理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造血细胞生长因子FIG配体(Flt3L)通过扩增肺间质树突状细胞(DCs)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免疫治疗作用。
  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酵母多糖复制MODS模型,分为Flt3L治疗组、MODS组、单纯Flt3L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各组实验动物生存率及体重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肌苷、血糖、脂肪酶和淀粉酶数值;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肺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DCs亚群数量百分比。
  结果:MODS组,肺髓系CD11c+CD11b+、类浆系CD11c+CD45R/B220+和CD11c+I-Ad+DCs亚群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血清ALT、AST、脂肪酶、淀粉酶和肌苷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葡萄糖水平明显下降(P<0.05).Flt3L治疗组,肺髓系、类浆系和CD11c+I-Ad+DCs亚群比例较MODS组明显增加(P<0.05);血清ALT、AsT和肌苷水平较MODS组均明显下降、血糖水平显著上升(P<0.05):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小鼠死亡率及体重下降较MODS组明显降低(P<0.05)。
  结论:FIt3L通过体内扩增肺DCs可以明显减轻MODS模型肺组织损伤、改善脏器功能、降低实验动物死亡率,具有潜在的免疫调节治疗作用。
其他文献
现代信息化时代大量电磁信息设备的使用,形成电磁辐射为主要作用因素的复杂环境,微波的生物效应愈加受到重视,而多类损伤均会伤及皮肤,形成创面,因而易发生电磁辐射合并皮肤软组织创伤的新型复合伤,而其复合效应、机制及其防护措施有待探讨。本研究通过建立微波辐射合并全层皮肤软组织创伤模型,主要通过观测创面愈合规律以及实验动物神经行为学的变化,探讨上述两种致伤因素的复合效应,为研究此类新复合伤特点与规律提供实验
本文论述了筛选微波辐射后大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表达的miRNA,为微波辐射致学习记忆损伤的机制研究提供可供选择的目标miRNA。微波辐射可导致大鼠海马组织中miRNA的表达发生改变,进而通过多种调控途径发挥作用。差异表达的miRNA也为进一步研究微波辐射致学习记忆损伤的机制提供新思路。
高原脑水肿(HACE)是发生在高原特殊环境下的一种的急性重症高原病,迄今为止它发生机制仍然不清,目前认为HACE的发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改变密切相关。在HACE的形成中,紧密连接蛋白的降解和功能的缺失,以及炎症性核因子NF-κB的激活起了关键作用。而七叶皂苷钠具有抗炎、抗渗漏、消除肿胀、清除氧自由基和恢复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等生物学功效,对高原缺氧性脑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还甚少。本文论述了采用急性低氧
如何能在第一时间,解除上呼吸道梗阻,实施胸腔减压引流,获取血源,赢得抢救时机等问题涉及到现场救护装备、救护技术和救护装各应用效果的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化多发伤模型制作和研究平台是推动这一进展的重大举措。本文通过创伤量化程序化模式,对比格犬严重多发伤、胸腹联合伤、上气道堵塞窒息模型的制作技术与建模方法以及模型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行探讨。
调节性T细胞(Tregs)和Th17细胞形成的Treg/Th17平衡在机体的免疫平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在放射免疫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因此本文观察了2Gyγ射线照对小鼠Treg/Th17免疫平衡的影响,为深入研究辐射免疫损伤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而且也为辐射免疫损伤治疗的靶向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文研究大石山区旱灾期间发生各种伤病种类的诱因,有利于指导临床救治,有利于抗旱救灾工作。提出了大石山区旱灾"医学救援"的新观念,并实施"四结合"、"四上门服务",探讨了抗旱医学救援的管理问题,分析了旱区卫生防疫工作的难点,研究了抗旱医学保障预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指出了灾区心理卫生工作应注意民族团结大问题等研究,安抚旱区群众心情,合力抗旱。
微波作为一种新的致伤因素对生物体造成损伤的发生机制及如何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而免疫系统是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抗辐灵是在抗微波辐射药物安多霖胶囊的基础上研制的新型抗辐射药,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辐灵对微波辐射后大鼠免疫系统损伤的影响,为微波辐射后治疗免疫损伤的低耗高效的药物研制提供依据。
用电设施及输电网络产生的极低频电磁场可在人体内诱发电流,产生感应电场和感应电流,从而引起神经组织的电兴奋性刺激,进而可能影响健康。目前众多实验因磁场参数及受试模型等条件不同而结果各异,因而迄今极低频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及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通过研究极低频电磁场长期暴露对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形态结构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揭示极低频电磁场的神经生物学效应,并为探讨其机制提供依据。
在自然界、生产和生活环境中都存在大量不同频段的混合声源,随着工业、交通、环保运动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声波对生物体尤其是人体的影响日益得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军事医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视。长期接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噪声,会导致明显的听力损伤,甚至造成噪声聋,对其心血管系统及其他系统也会产生不可轻视的有害影响。本文探讨强噪声对耳蜗结构和生化功能的影响,对明确强噪声的损伤特点以及强噪声损伤的早期防诊
本文探讨了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心功能改变及其影响因素,寻找高原脱适应反应的心脏证据。论证了高原短期暴露人群返回平原初期其心功能存在严重的脱适应改变,其发生与血液舒缩因子分泌失衡导致肺动脉高压和心肌损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