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的防治技术

来源 :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15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ovenor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猪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又称为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Porcinefibrinoserositit and arthritis),本文介绍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主要症状、流行病学特点,以及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措施,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还应及时隔离病猪,并实施全群治疗。
其他文献
本文为了研究智能化群养模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荷兰Nedap Velos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对比传统限位栏饲养模式,验证两种不同饲养模式对母猪繁殖指标、产后背膘变化以及断配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Velos系统群养和传统限位栏饲养的母猪,在产程、产仔数、活仔数、出生窝重、初生重、断奶日龄、断奶仔猪数这7项指标上没有显著差异;在21日龄仔猪的断奶重、断奶窝重以及母猪产后背膘变化这3项指
本文首先介绍"高热病"的概念,"高热病"是由多种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病原混合感染所引起的以猪群表现较大比例的急性高热、急性死亡为主的一大类病症,其中以蓝耳病毒为常见和主要.然后介绍了"高热病"的症状,各年龄段猪群均可发病,而以生长猪最易发、损失最大,主要表现为急性高热、倒地、迅速死亡、全身败血等.种母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诸如流产、死胎、产后无乳等病症表现.最后分析了典型案例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在养殖过程中猪群泪斑现象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保育仔猪阶段发生率最高,其发病后死亡率不高但对猪的生长影响明显,损伤机体免疫力、降低生产利用率.泪斑是猪体存在病变的外部表现,是机体功能异常在眼睛上的反应.泪斑是机体病变的一种表象其发生程度也有不同,有大规模发生也有个别发生.一般大规模发生较少个别发生较严重,而且个别发生不易发现影响更严重.本文介绍引起泪斑的常见原因及常用防治方法.提高广大养殖户对泪斑
为了解2014年广西地区猪伪狂犬病毒(PRV)的感染情况,对广西各大规模猪场送检的血清样品和病料进行监测.结果显示,6858份血清样品检测PRV-gB抗体,阳性样品数为6084份,总阳性率为88.58%;8044份血清样品检测PRV-gE抗体,阳性样品数为779份,总阳性率为9.68%;575份病料检测PRV病原,阳性样品数为33份,总阳性率为5.74%.检测结果表明,当前广西部分地区的猪群虽有免
血浆蛋白粉(Spray-dried animal blood cells.SDBC)是指动物血液在低温条件下,经一定工艺分离出血球后,经喷雾干燥获得的一种高品质动物蛋白原料.它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被广泛应用于早期断奶仔猪和哺乳母猪日粮中.不过,动物源性饲料自开发利用以来,血液制品的生物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多方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ELISA和PCR的方法,对公司准备购入的血浆蛋白粉检测可能潜在
本试验旨在研究免疫增效剂对普通口蹄疫灭活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试验随机选取一批保育猪130头分为三组,空白组C(免疫增效剂)、对照组A(免疫口蹄疫疫苗)、试验组B(免疫口蹄疫疫苗+增效剂);50日龄,80日龄分别免疫增效剂或疫苗,二免前及二免后4周采血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B免疫效果优于对照组A;对照组A优于空白组C.
本文综述了猪场在秋冬季节的疾病防治措施,包括做好防寒、保暖工作,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免疫,科学地投饲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日粮等工作。
本文介绍了一起猪弓形体病的临床症状和剖解病变,通过药物治疗验证、实验室镜检虫体及玉米霉菌毒素含量检测,确诊本次疫病为复合性霉菌毒素中毒导致的弓形体病暴发.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基层兽医人员防治该类疫病提供参考.
本文为探究口蹄疫疫苗的最佳免疫日龄,明确猪口蹄疫母源抗体在体内的消长规律,良圻原种猪场在A猪场随机选取30头54日龄的保育猪,应用间接ELISA、液相阻断ELISA及间接血凝三种不同方法对其进行母源抗体的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在54、61、83、93日龄,间接ELISA的阳性率都远高于其他两种监测方法,但三种监测方法的抗体水平都呈下降趋势,并在83日龄时抗体阳性率均下降至较低水平.通过试验初步确定了
本文通过美洲型和欧洲型PRRSV二重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对A、B、C、D4个猪场的PRRSV阳性血清进行鉴别诊断并确定其中的病毒含量.结果4个猪场均为美洲型PRRSV感染,未检出欧洲型PRRSV,不同猪场间血清中的病毒含量最大可相差近300倍.此研究为猪场更好的进行血清驯化控制PRRS提供了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