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u20井波阻抗分析探讨SLG气田岩性反演方法

来源 :CPS/SEG 2004国际地球物理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irithe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SLG气田Cu20井计算的各种波阻抗的分析,说明用常规声波阻抗技术进行岩性反演在本地区多解性问题化较明显,如果结合弹性波阻抗反演方法来综合研究,可望在岩性识别和流体预测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其他文献
玉门油田是中国石油工业的遥篮,然而在老君庙油田发现60年后,又发现了三级储量规模近亿吨的青西油田.那么,在河西走廊地区的其它盆地或凹陷是否还存在类似于青西的生油坳陷?是否还存在类似于老君庙和窟窿山的有利富油构造?本文力求应用前陆盆地勘探理论,结合酒西盆地近期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新的地震、钻井资料,来寻找走廊地区下步勘探方向及对策.
本文对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区的含油气盆地的沉积特征、盆地类型、构造变形及多旋回演化特征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研究,重点剖析了自晚二叠世以来的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及后期改造的差异.由于阿尔金断裂带的存在,使得东西两区生储盖及其组合、圈闭和后期保存等具有不同特征.在山前冲断带的油气勘探与评价中,特别是在以地质建模为指导的复杂山地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中,加强盆地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西北缘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其勘探开发一直是一难题,随着地震解释技术的发展,使利用地震属性研究石炭系储层成为可能.利用综合地震属性技术并结合地质、测井、开发等综合资料成功的预测出四2区及九区石炭系裂缝发育区,并进行了含油气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传统的利用叠加速度和时-深转换进行构造成图的方法很难识别准噶尔盆地中部低幅度圈闭.本文讨论了几种可行的构建速度场的成图方法:基于Dix公式的速度分析方法、模型层析法、模型反演法、叠前深度偏移的速度建模方法.它们在准中地区的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准噶尔盆地腹部大都为沙漠所覆盖,地表起伏的沙漠以及近地表沙丘沙厚度的横向不均匀分布,给地震勘探带来了诸多困难.它不仅严重地吸收了反射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的中、高频信息,同时,使地震记录上来自同一地层的反射波在相邻记录道上产生不同波长的静校正时差(时间延迟),其时差的高频分量直接影响地震反射波的叠加成像效果,而低频分量可以严重扭曲地下地质构造形态.消除沙漠区静校正时差的影响,首先要研究沙漠区表层及近地表
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取得了明显的偏移效果.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分析是对GRP道集按一定间隔反复迭代修正,得到较准确的均方根速度场.因此,叠前时间偏移,可得到信噪比较高、偏移归位较准确的成像剖面.叠前深度偏移是基于模型的,摆脱了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及各向同性的假设条件,利用射线追踪原理进行偏移.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利用层析成像等技术手段,不断优化深度-速度模型,直至深度
该项技术是在目标层系重磁场源分离及其背景异常剔除的基础上,以分布独立的断裂系统为单元,把地震波反射界面深度作为其一一对应的重磁异常的二元复合逆函数,利用高次趋势面逼近其逆函数级数分布的方法而构建的重磁震联合反演建模技术.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确定模型反演技术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不是从理论模型出发建立重震、磁震的单项反演确定地质模型,而是从概率统计模型出发建立重磁震联合反演随机地质模型;二是在保持反演
应用地质、地震、非地震、钻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中西部前陆盆地为复合、叠合盆地,具有双层结构模式,盆地的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盆地内塑性岩层对构造变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各前陆盆地均存在一组与盆地走向近于垂直的断裂构造,对盆地的变形特点,油气的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前陆盆地烃源岩发育,构造成排成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构造带与烃源岩的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勘探
2002年物探局在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前侏罗系地震采集中取得了突破.论文总结了在项目实施中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针对台北凹陷前侏罗系地震采集遇到的三个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野外试验分析结果认为,采用8台大吨位可控震源定向低频激发方式以及16km长排列能够较好解决项目遇到的采集问题.实践证明上述采集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类似的采集项目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方法.
针对中国西部地震勘探中的复杂地表问题,本文研究了一套利用初至波层析反演表层速度模型及波场延拓表层模型校正的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该方法利用了地震直达波、迥折波、折射波及三者组合的初至波,并采用具有空间变速优势的层析反演,可获得速度任意变化的表层速度模型.在模型反演的基础上,用波场延拓进行表层模型校正,实现了复杂地表地震资料层析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