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DRB3.2基因在牛亚科三群体中的PCR-RFLP多态性分析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BstYI分别对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和山区水牛MHC-DRB3.2基因的Semi-NestPCR产物进行酶切.结果表明:三个群体均在HaeⅢ酶切位点上表现多碱基突变,山区水牛等位基因数少于前二个群体;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在BstYI酶切位点上表现多碱基突变,而山区水牛未检测到突变;x2适合性检验表明,三个群体在HaeⅢ酶切位点上碱基突变均未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而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在BstYI酶切位点碱基突变已达到或基本接近Hardy-Weinberg平衡.本研究结果提示用牛的PCR-RFLP体系可以进行水牛的MHC-DRB3.2基因的研究;群体规模的急剧下降导致基因频率的失衡;山区水牛MHC-DRB3.2基因的突变率低于黄牛.
其他文献
采用已构建好的PGEX-4T-1-δNS和PGEX-4T-1-P17质粒,原核表达了禽呼肠孤病毒(ARV)的两个非结构蛋白δNS和P17,将这两个蛋白进行包涵体纯化后作为包被用抗原,分别进行间接ELISA,并确定它们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分别为9.3μg/mL和11.5μg/mL;一抗血清的稀释度都是1:200;HRP酶标二抗羊抗鸡IgG稀释度为1:5000.初步建立了能检测ARV感染的δNS-ELI
1997年以来,我国许多地区的鹅群相继发生了一种症状与病变类似于鸡新城疫的新疫病,具有高度发病率和死亡率.通过病原分离和鉴定,确定疾病病原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禽腮腺炎病毒属,Ⅰ型禽副粘病毒(APMV-1)或新城疫病毒(NDV).一系列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对于鹅和鸡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本研究在完成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JG97株F基因的扩增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HN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和遗传
副粘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涉及病毒与细胞受体的识别、相互作用、病毒囊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基因组复制表达、病毒粒子组装及出胞等过程,不同特性的病毒在这些过程中的发生速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方面存在差异.本实验以新城疫中国标准强毒株F48E9为对照,从病毒与体外培养细胞相互作用着手,比较NA-1和F48E9病毒的形态发生过程,以了解两株病毒的形态发生规律及其引起细胞超微病变的规律.
通过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农牧交错区引进的澳洲荷斯坦奶牛的产奶量、生产性能、饲养管理状况及繁殖性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对该地区奶牛的饲养成本及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澳洲牛在农牧交错区特有自然条件下的科学饲养管理模式.
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牧区养殖业的当家畜种,其独特的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关系到高寒牧区经济和生态平衡的发展.本文从牦牛资源保护,牦牛的生产技术,产品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提高秸秆的消化率是粗饲料处理技术的料技术采用稳定的理化自控新工艺加工玉米秸等农作物秸秆,改变秸秆的细胞结构形态,消除消化障碍.处理后秸秆干物质和中性洗涤纤维在瘤胃48h降解率达73.56﹪和65.08(n=3)、动态降解率P为59.68﹪和49.60﹪(n=3),极显著或显著高于未处理组,提高幅度大.应用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已被认定为江苏省奶业协会首批推荐产品.南京奶业集团等多家奶牛场用秸秆高能饲草
选择3月龄健康、体重相近的利木赞×鲁西黄牛杂交犊牛36头,采用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和瘤胃降解试验,研究3~6月龄犊牛的蛋白质需要量及其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试牛对日粮蛋白质的消化率为73.52﹪,沉积率为30.22﹪,瘤胃降解率为54.36﹪.试牛代谢粪氮(MFN)和内源尿氮(EUN)的排出量分别为0.2065g/KgW0.75·d和0.0652g/KgW0.75·d.试牛的可消化蛋白质需要量
本文主要探讨了含氮化合物在牛瘤胃中的代谢规律,分析了评定牛蛋白质需要量及饲料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体系,并介绍了可利用粗蛋白与可利用氨基酸的概念、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现行的奶牛蛋白质营养体系主要以小肠可消化总氨基酸为基础,例如美国(NRC,1996、2001)、英国(AFRC,1993)的可代谢蛋白质,法国(INRA,1989)和荷兰(Tamminga等,1994)的小肠可消化真蛋白质、北欧(Bickel等,1987)的小肠可吸收氨基酸等.但这些体系均未反应各种氨基酸之间的平衡,为此,INRA(1995)经研究提出,因赖氨酸和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将小肠
在饲养管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草原红牛7月龄小公牛10头,含1/4、1/2利木赞血牛分为10头和13头,持续育肥,18个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而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有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质的含量则完全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没有明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