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中学模块教学,进行基础教学改革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ong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学跨入大学的化学专业学生面对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普通化学原理(或无机化学上),这门基础课是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入门课,不仅在知识传授上,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上,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学化学教学在内容上做了很大调整,采用了模块教学,两个必修模块加上六个选修模块。各省市选修的模块不同和教学的取舍造成新生们的化学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按现有教材的内容和顺序教学,会让有些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因此,对普通化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取舍和调整,适当调节课程的深度,处理好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衔接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我们对中学的8 个板块的知识进行梳理,同时对各地区的选修和必修内容进行调查,结合化学原理课程教学要求,对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调节。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进入课程中,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真正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他文献
会议
直接活化芳环的C-H 键对于有机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直接构建C-C 键、C-O 键及C-N 键等,为合成重要药物及其他化学品提供了较为直接的途径.目前催化活化芳环C-H 键过程主要依靠过渡金属催化剂,如Friedel–Crafts 反应及SUZUKI 反应,其中Pd 类催化剂催化的C-C 键偶联反应由于在此领域的重要贡献,获得了201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然而该过程用到的催化剂多为均相过渡金属
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是甲烷转化的一个途径,Mo/ZSM-5 是公认的比较好的催化剂[1],然而对于该催化剂进行工业应用的成型处理技术却鲜见报道[2,3].在以往挤条成型粘结剂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以转动成型法制备了蛋壳型的薄层Mo/纳米ZSM-5 催化剂(如图1),并按文献[2]的评价方式考察了成型条件及反应条件对甲烷无氧芳构化反应性能的影响.表1 的反应性能结果表明,利用转动成型法使成型催化剂厚度
合成了水溶性季铵阳离子meso-四(4-N-乙基吡啶基)卟啉和相应的Fe、Co、Mn 金属卟啉配合物,并用元素分析、UV-Vis、IR 和MS 确证了它们的结构。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5℃时,Fe、Co、Mn 金属卟啉催化过氧化氢氧化三氯苯酚的动力学,探讨了体系酸度、过氧化氢/催化剂摩尔比、温度及中心金属离子对催化反应的影响,提出了金属卟啉催化氧化三氯苯酚的反应历程,建立了反应的动力学模型。研
以Cu2+或Ni2+为模板,可构筑得到两个系列的基于非对称席呋碱的后过渡金属Cu2+、Ni2+系催化剂;通过H2O2、NaClO、TBHP 等不同氧源的参与,温度、时间、溶剂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基于非对称席呋碱的后过渡金属Cu2+、Ni2+系催化剂的分子结构设计(电子效应、位阻效应等)可有效地实现苯乙烯的高选择性环氧化:环氧苯乙烷的选择率为20-64%,苯甲醛的选择率为3-18%。
众所周知金属-氧化物的接触界面作为多相催化反应的重要场所,在反应中需要频繁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界面电子性质必然影响催化活性.由于合成与表征方法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涉足纳米催化剂的尺寸与形貌效应,但多限于单一金属或金属氧化物,而关于金属-氧化物复合催化剂体系的界面效应研究则相对较少.最近我们通过物理混合不同形貌的纳米ZnO与铜粒子来构建不同的Cu-ZnO界面,发现含盘状ZnO的催化剂体系甲醇选
采用尿素沉淀法和水热法分别合成了棒状氧化铁和盘状氧化铁,并将钯负载在不同形貌的氧化铁载体上.采用XRD 和H2-TPR 对其热还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XRD 结果表明,棒状氧化铁暴露主要晶面为110面,而盘状氧化铁的暴露面为001 面.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经氢气还原后,测试结果表明,相比棒状氧化铁,盘状氧化铁要更难以还原.
随着金属纳米催化剂广泛使用,Pt、Pd等金属催化剂表面在催化反应中的几何与电子作用日趋成为近十年来催化剂机理研究的热点.但由于实际催化反应中表面的复杂性,目前表征手段仍相对匮乏.通过使用液体核磁共振技术(NMR),我们首次在水溶液中定量地观察到甲酸根(HCOO-)在Pd纳米粒子表面的吸附态:桥式吸附、单位点吸附和多位点吸附.通过对一系列尺寸的Pd球形纳米粒子表面的HCOO-吸附行为的研究,我们发现
采用“先臂后核”和羟基封端的方法制备了环氧功能化星型聚氨酯(SEPU).红外光谱(FTIR)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的研究表明环氧树脂羟基(-OH)参与了反应,SEPU软段和硬段的相容性好.X衍射光谱(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TG)等分析表明:随着环氧树脂含量的增加,衍射峰强度无明显变化,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材料的初始分解温度上升.动态力学分析(DMA)和力学性能测试
高分子化学课程是化学系化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我们对“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更新,在系统而精炼的课堂讲授前提下,通过多种教学环节的配合,建立了研究型、互动式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模式。我们鼓励学生撰写课程论文,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将学科发展前沿和动态作为课程论文选题的同学,课程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将科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