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包及中间包冶金过程夹杂物碰撞长大行为

来源 :第十六届冶金反应工程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ka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夹杂物数量及质量守恒模型中引入气泡吸附夹杂物模型,综合考虑夹杂物间碰撞长大、Stokes上浮、气泡粘附、壁面吸附等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钢包及中间包冶金过程的夹杂物碰撞长大行为进行了研究。数值结果表明钢包底吹方式是影响夹杂物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三孔底吹效果最好,双孔底吹次之,偏心底吹优于中心底吹;钢包顶渣吸附是最重要的夹杂物去除方式,侧壁吸附次之,底壁吸附可忽略不计;中间包挡墙对夹杂物空间分布影响较大;安装中间包挡墙有利于提高夹杂物去除率,可有效增强对直径大于50微米的大尺寸夹杂物的去除。
其他文献
采用CFD流体模拟软件Fluent6.3,基于压力的分离隐式求解器,运用k-ε双方程模拟了四孔变角氧枪气体射流流场,分析了不同喷孔倾角下气体射流速度和动压分布规律,并确定了适宜的氧枪操作参数.结果表明,与喷孔倾角均为10.5°的喷头A射流相比,喷孔倾角变化1°或0.5°情况下,气体射流流场基本相似;在射流方向上,射流速度分布和动压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喷头A的枪位控制在1~1.6m较为适宜;喷孔倾角变
高碳铬铁固相脱碳涉及晶体内碳的固相迁移,其迁移的难易程度与高碳铬铁显微组织结构和物相组成密切相关。本文采用金相、电子探针及XRD等分析方法对高碳铬铁金相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高碳铬铁的金相组织结构主要为包裹、镶嵌和蚕食结构。其物相组成主要为中间碳化物(Cr,Fe)7C3、富金属碳化物(Cr,Fe)23C6和铬铁素体CrFe组成的共晶混合物。其中(Cr,Fe)7C3为初生相,其
本文研究了在试验室条件下钒钛磁铁矿配煤直接还原的特点,考察了还原温度、反应时间和配碳量对直接还原金属化率的影响,以及高温熔分的形貌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钒钛磁铁矿中Fe3O4先于FeTiO3被还原,采用直接还原可使铁优先还原为金属铁,钛仍以氧化物的形态存在;随着温度升高,球团金属化率均呈上升趋势,温度升高上升趋势减缓;反应时间控制在20 min为宜,在C/O=0.9∶1时,延长反应时间金属铁会被氧化
本文结合烧结烟气的特点,借助SO2-Mn-H2O体系的E-pH图,分析研究了利用软锰矿浆进行烧结烟气脱硫体系中可能发生的两个化学反应,结果表明,反应初期主要是MnO2直接氧化SO2生成Mn2+、SO42-,达到脱硫的目的,随着反应的进行,体系中的MnO2越来越少,到反应后期,主要是锰铁等过渡金属离子催化氧化SO2生成H2SO4起主要作用。
焦炭的气孔结构和基质反应性以及基质强度对焦炭的热态性质具有重要影响。为模拟焦炭在高炉内实际劣化过程,并分析不同因素对焦炭热态性质的影响程度。通过对四种具有不同热态性质焦炭的等溶损率反应性、等溶损率反应后强度、焦炭基质反应性、基质强度和气孔结构的测定和分析得出;块状焦炭随着溶损率的不同其对应的反应速率有所不同,且焦炭的反应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焦炭基质的反应性,而焦炭的反应后强度与焦炭的溶损率和焦炭的
采用自制高温气固相反应连续测定装置,研究了900~1100℃下,CO2,H2O及其混合气体与焦炭的溶损反应.结果表明:焦炭与H2O反应的溶损率远高于与CO2反应后的溶损率,且前者的溶损率是后者的2~5倍.相比于和CO2的反应,焦炭和H2O的反应在颗粒外围更为剧烈,且不易在中心部位生成大的串孔及裂纹.随着混合气体中H2O含量的增加,焦炭的溶损率不断增加.当H2O/CO2=5/5和7/3时,焦炭与混合
为了实现钒钛磁铁矿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本文针对提出的新型的原料适应性强、能耗低、污染少的氯化提钒直接还原工艺进行了基础试验研究.分别选取FeCl2、FeCl3或二者的混合物为氯化剂,按一定配比充分混合矿石和氯化剂后冷压成型,在900 K~1300 K温度区间,进行了一系列选择氯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考察的温度区间内氯化预提钒是可行的,与热力学分析结果一致;在考察的温度范围内,适宜的提钒工艺参数为1
本文分析了分形理论应用于低硅烧结的必要性;总结了单重分形在低硅烧结方面的应用,并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介绍了多重分形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重点阐述利用多重分形谱对不同R、SiO2含量、MgO含量以及配碳量的情况下的低硅烧结进行冶金分析。表明利用多重分形谱对低硅烧结矿进行研究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
描述了含钛高炉渣的综合利用情况。介绍了含钛高炉渣提钛技术和非提钛技术的特点、应用领域及存在问题,分析了目前综合利用含钛高炉渣技术的优缺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考察了山西、重庆及蒙西地区粉煤灰的硫酸浸出性能,利用SEM、XRD技术对不同地区粉煤灰中铝硅相的存在形态、结晶度及矿相间的包裹情况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粉煤灰中铝硅相的赋存形态对浸出性能的影响机理.浸出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在固液比1∶20、搅拌转速500rpm、浸出时间120min、硫酸浓度20%、粉煤灰粒度-74μm的浸出条件下,三个地区粉煤灰中氧化铝的浸出率分别为97.41%、68.94%及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