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南部地区秋季层状云宏、微观物理特征分析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n11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对河北省中南部地区秋季层状云结构特征的了解,本文应用机载PMS粒子探测资料和天气常规资料,结合大气物理量场的宏观分析,找出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层状云云系中含水量较大的时段,为有效地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找出依据.结果表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高层云的初期和减弱阶段,2D-C粒子数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呈指数递减分布,发展中的高层云2D-C粒子数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呈两峰值分布,成熟的高层云2D-C粒子数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呈多峰值分布;河北西风槽前部对应的地面冷锋前云区存在丰水区,具有很好的人工催化作业条件;当高层云2D-C粒子数浓度随高度的分布呈多峰值分布,并有一定厚度的湿层,垂直运动为上升运动,对流层中、低层的散度分布为辐合时,是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好时机;如果当3 km高度以上2D-C粒子数浓度消失和物理量场的不利配置,就不利于降水的产生,同样也不利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实施.
其他文献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大部尤其南方地区连续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袭击,这次过程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总体上为50年一遇,其中贵州、湖南等地属百年一遇,为历史罕见.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地区的交通运输、电力传输、通讯设施、农业及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据统计,受灾人口达一亿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00亿元。这次灾害
随着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迅速发展,人们影响局部天气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工影响天气对局部自然天气造成的影响也随之加大,本文讨论了人工影响天气与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数值预报模式、天气预报业务和公众气象服务之间的矛盾,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几点建议.
根据AgI催化剂核化形成人工冰晶原理和“播云温度窗”概念,计算了滇东南地区云体可催化部位的各月高度变化值,对BL-2型作业火箭的性能特点和播撒催化能力进行分析,得出BL-2型火箭适用于滇东南高原地区冬春季的人工消减雨作业,并据此制定2008年3月底4月初文山50年州庆期间的人工消减雨作业实施方案
利用河南省新一代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结合河南省乡镇雨量资料,设定阈值,得到较大尺度云团的回波信息,采用国外最普遍的质心线性外推方法,将新一代天气雷达混合反射率进行质心线性外推,并利用乡镇雨量站高时间分辨率的降水资料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动态生成Z-R关系,并把前一时次的Z-R关系代入到临近预报中累积外推出1 h,2 h降水预报场,预测短时最佳人工增雨作业区.实践表明在较短的时间内,线
催化剂扩散问题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试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已经开展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形成了一些理论模式,但是由于计算相关条件复杂,计算量大等原因,这些理论模式在应用到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上仍比较困难,为此,建立一个理论简化,计算简单的催化剂扩散模型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外场作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催化剂扩散的随机游动模型的理论依据,阐述了模式前处理,模式运算以及模式后处理的设计方法、数值试
对流云防雹增雨作业区的判定是人工影响天气中科技含量最多、又是作业指挥中最关键的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及应用经验作了归纳和提炼. 雹云防雹作业部位,应选择在雹云中自然雹胚形成、增长、运行的区域;对流云增雨作业部位,也应选择在对流云中雨元形成、增长、运行的区域.根据理论和观测研究的结果,这区域就是“穴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利用PMS粒子测量系统等先进云物理探测仪器获取了大量的层状云微物理资料,通过分析加深了对层状云系云体结构,降水机制和催化后微物理响应的认识,为开展云中催化反应的物理检验提供了依据,但由于综合探测催化试验,从天气时机把握、探测方案设计、飞行协调保障等多方面较之作业飞行难度更大,获取催化后云物理响应物理证据的例子为数不多,鉴于催化物理检验研究对深化催化理论研究、科学指导增雨作业
远距离台风是造成山东夏季强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天气气候分析表明,在闽浙登陆的台风往往会给华北以至东北带来100 mm以上的特大暴雨,这种远距离的台风暴雨和高空急流,台风登陆后强度维持不衰,与西风槽,台风倒槽以及北方冷空气南下等许多物理因子有关。过去几十年,在远距离台风暴雨、螺旋雨带的形成理论、台风系统对中纬度地区降水的影响、暴雨分布、下垫面特征对暴雨的影响和暴雨的突然增幅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人
本文对峨山县2007年6月30日出现的一次强对流冰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强上升气流有关的雷达回波特征(如有界弱回波区、强烈的风暴顶辐散以及VIL值明显跃增等)和旁瓣回波是此次降雹的指标性标志,此风暴出现明显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为强对流单体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垂直环流,使得雹块得以形成和增长并导致地面三次间歇性降雹.
外场观测研究是认识云物理过程的最重要途径.本文利用国产运-12型飞机作为此次飞机探测平台,机载设备包括GPS全球定位系统、温压湿度表、PMS云粒子探测设备,同时结合MICAPS、雷达、卫星等综合探测资料,分析了2004年7月5日长春一次热带气旋影响下的降水性层状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对暖层水凝物粒子的谱分布进行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