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半椎体切除脊柱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n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7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45例,男28例,女17例,平均年龄9.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28°~140°),后凸平均58°(42°~116°).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L5.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26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16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棒技术固定.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和追踪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治疗的依从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个人唑来膦酸用药前后自对照的观察性研究,观察指标为股骨颈骨密度所反映的全身骨密度改变。统计分析再次用药前后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并在用药期间结合医嘱和病程统计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结果:结合全科7个工作组,共计219个入科予以静脉使用唑来膦酸抗骨质疏松病人,统计副作用情况;以用药间隔周期划分(11-14个月),追踪复查骨密
目的:肱骨近端骨折-后脱位临床容易漏诊,本文目的在于总结肱骨近端骨折-后脱位的诊断与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2015.12诊治肱骨近端骨折-后脱位患者5例,患者年龄18-52岁,男性4例,女性1例.受伤原因:癫痫3例,高处坠落伤2例.所有患者尝试肩关节闭合复位均失败,都采用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距受伤时间3-7天.手术采用三角肌-胸肌入路4例,采用腋摺入路1例,显露结节间沟,
目的:为探讨可调节式的颈椎保健枕在临床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的康复护理和疗效巩固问题,根据脊柱生物力学、解剖学及临床分析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差异与患者盲目使用颈椎保健枕而欠科学化的问题,提出依据颈椎曲度异常的差异而科学地选择、量身订制和使用可调节式的颈椎保健枕,促进脊柱生理曲度的重建和恢复,巩固疗效并维持人体脊柱健康,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方法:选择在我科住院的颈椎病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
The functionalization of degradable biomaterials with therapeutic molecule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isa key strategy to gain better regenerative ability of damaged bone tissue.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论在骨盆骨折合并其他多发伤的具体应用。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DCO)治疗19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多发创伤的患者,其中交通伤12例,坠落伤6例,工伤事故1例,其中按照Tile分型,B型8例,C型11例,合并四肢骨折15例,脊柱骨折5例子,脑外伤5例,胸部外伤3例,1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3例合并盆部脏器损伤。所以患者均采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
目的 探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骨科手术转运交接中的临床运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6月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16年1-3月骨科住院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手术转运交接,即床号姓名手术名称药品对接。观察组采取标准化沟通模式制定患者手术转送交接表格,内容包括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诊断、手术名称、麻醉方式、术前准备、置管情况、皮肤情况、生命体征、意识及带入
Purpose:We present the surgical technique of separate vertical wiring combined with anchor suture fixation for displaced inferiorpole fractures and report the surgical outcomes.Methods:37 displaced in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理论在经颈椎前入路治疗颈椎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经颈椎前入路结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后正中入路以及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两 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的轴性症状,颈围佩戴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的轴性症状,颈围
会议
目的 临床上,椎体内空隙征(IVC)患者往往表现为长期腰背痛,卧床休息、腰围固定等保守治疗方法效果均不理想,此文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合并椎体内空隙征(IVC)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2014年6月,2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椎体内空隙征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及侧位X线测量手术前后后凸角及椎体前缘高度变化情况
目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发病以中老年为主,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发病率明显增高,探讨不同药物注射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 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A、B、C 三组,各40例.患者均取屈膝坐位,常规消毒后,取5ml无菌注射器抽吸利多卡因5ml,于膝关节髌骨上内侧或上外侧穿刺,边穿刺边注药,有落空感后回抽,见关节积液表明穿刺成功,予以药物注射.A 组给予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