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方法制备磷酸钙生物陶瓷镀层的研究

来源 :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781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道了利用电泳沉积方法在非水溶液中在钛金属表面制备生物活性陶瓷涂层,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分散介质、添加剂、沉积电压、沉积时间、介质中的生物陶瓷浓度等实验条件对于沉积过程和产物的影响,研究了后处理对于沉积层形貌和结合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已获得平均剪切强度高于13MPa的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陶瓷涂层.
其他文献
将KH-570硅烷偶联剂键合到纳米粒子表面,从而使偶联剂分子中的烷基基团包覆在纳米粒子表面,这种粒子称烷基化纳米SiO,本文重点研究了纳米SiO烷基化前后的结构分析.
通过溶胶一凝胶法制备的纳米α—FeO,其材料比表面积大,气敏特性显著,并在此过程中适当掺杂,提高材料的气敏特性.
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一系列LaKMnO(0O面内和面间各向异性的输运行为决定的.
将ErO、YbO及HoO、YbO分别共掺杂到TeO和CdF混合物中,烧结后,形成TeErYb和TeHoYb两样品.ErO、YbO和HoO浓度分别为0.6mol℅、1.4mol℅.在930nm LED激发下,测量了这两样品的荧光光谱,观察到上转换谱线主要有绿光(约544nm和551nm)和红光(约659nm和666nm).由ErO、HoO、YbO的吸收谱及能级跃迁原理说明了两样品能量上转换机制及特性
利用VO掺杂的WO为靶材,采用脉冲准分子激光大面积扫描沉积技术(PLD),在非晶玻璃补底及硅单晶上沉积了WOx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喇曼光谱(R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VO掺杂的WO靶材及不同条件下沉积样品的结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氧分压和沉积温度是决定薄膜结构和成份的主要参数.在沉积温度400℃及20Pa氧分压下得到了C轴取向生长的三斜相纳米晶WO(V)薄膜.本文还研究了WO(V)薄膜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了高质量的PtSi/Si纳米薄膜.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及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等现代材料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薄膜的相形成、组分和界面结构,利用I-V法和FTIR法测量了样品的肖特基特性和红外吸收特性等光电性能.系统分析了工艺参数、界面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关系.揭示了PtSi纳米薄膜的形成条件及其界面结构对红外探测性能的影响规律.
在一台三圆X射线衍射仪上,采用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技术,对在单晶Si(001)衬底上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长的不同组份、不同退火条件下的500nm厚的SiGe合金层进行了表面结构分析.研究发现:对外延生长后未退火的SiGe合金样品,随着Ge含量的增加表面合金的晶格膨胀、结构弛豫加剧;对相同Ge含量的合金样品,退火时间t和退火温度T的增加都导致弛豫峰变窄、合金结构均匀化,表明适宜的退火条件可使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氯酞菁氯铝掺杂的氧化硅胶体,并用旋转镀膜法制成薄膜,研究了薄膜的可见光谱,在波长680nm处有明显的吸收峰.
采用高分辨裂解气相色谱—质谱(HPPyGC-MS)对溶液法和胶乳法两种不同生产工艺制备的氯化天然橡胶的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溶液法和胶乳法两种工艺法制备的CNR具有相同的主体结构,但精细结构有差异,胶乳法CNR的分子中含有少量的羧基和羰基结构;CNR分子链上环结构应为六元环结构;CNR的裂解温度以445℃最佳,在386~590℃的范围内都较理想,其裂解特征产物是环已烷同系物.
研究了硫化物薄膜湿敏元件的感湿特性,发现Sb金属硫化物元件具有较好的湿敏特性和稳定性,本文对这类元件的频率特性、湿滞特性、响应-恢复时间、复阻抗以及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对其敏感机理和稳定性原理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