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凌迟的艺术:略论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来源 :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youwei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写的是人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威胁恐惧之中,无依无靠的孤独感受。通过对这部长篇小说的剖析,发掘出余华自我凌迟的写作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文章由《席地而歌》引出其作者文野长弓,通过对其人物的介绍,再到对其全部著作的点评,发现其作品中思想力度的光彩及艺术的闪光点。由《席地而歌》再到其他作品的简评,发现其独特气质的构成和文化风度离不开对大自然的欣赏及对艺术、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通过对台湾九十年代以来社会中性别意识的相关考查,发现其存在着多重复杂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呈现社会历史的文化形态。在这样文化斑驳的现代场域中,性别问题更显得突出,文章通过女性主义研究的持续深入、对男性文化研究的重审和对边缘性别研究的挺进三个方面进行诠释,从而使性别论述不仅在话题广度上进一步得到了拓展,而且在问题的深度上也能够逐渐深掘,这已成为台湾现代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道璀璨风景。
文章分别介绍了两篇身居海外的华文作家的小说,笛安的中篇小说《莉莉》和沙石短篇小说《玻璃房子》。在《莉莉》中,作品以浸润每个人生命过程之始终的“离散”作为叙事视角,将作品通篇洋溢在各种爱的描写与阐释之中,表达出应时时刻刻的珍惜之情。而《玻璃房子》则更像是一篇异域话语情境下的性别寓言,主旨表达了对社会性别理论的追求。
文章通篇介绍了严歌苓的长篇小说《小姨多鹤》,分别从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以洒脱的形态展开叙述、对故事性与镜头感的讲究、“边缘情境”下边缘人的书写和女性关怀的独特表达这五个部分进行深入阐述,进一步展现出了作家的女性书写立场。
文章通过从“文革”记忆、女性想象再到身份追寻这三个方面,对旅美作家严歌苓的“文革”叙事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无论出于何种诉求,其文学创作都有对母体文化的归依这个始终不变的主旨,于冷静的叙述与忧伤的情怀之间,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把作者追寻自身文化身份的情感张力和精神向往表达得淋漓尽致。
文章通过对严歌苓小说的研究,剖析了小说中的女性话语权,从生存困境的揭示、女性身份的确认和女性与男性的平等对话三个部分层层深入,从中看到严歌苓对女性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视角,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观照方式,着力女性气质言说,展示女性的内在力量,秉持男性与女性平等对话的方式表达女性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共存性,同时也为中国女性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文章对大陆和港台的诗歌发展道路作一简要的回顾和比较,总结其利弊得失,先分别概述了台湾、香港和大陆地区半个世纪以来诗歌的发展,再对三个地区诗歌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对比分析,这对于中国诗歌今后的发展与走向带来许多有益参考。
华人文学中的“回归”写作,打破了从政治出发划定界限的文学主题,具有人性书写的多重面貌。指出其表层显像是书写者的身份认同与原乡崇拜,而内在成因是华人族群的“叶落归根”等儒家文化理念。同时,五四以来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对华人文学中的“回归”写作具有极大地外部推动力。文章分别从寻根写作、乡愁书写、故国想象、探亲与旅游文学四个部分进行了阐述。
文章通过对重层现代性和台湾传统文人的介绍入手,对台湾文化和文学的背景及发展进行剖析,从重层现代性与日治时代的台湾、重层现代性与传统文人的“迎新”努力、日据台湾的境遇与传统文人的位置三部分分别进行阐述。
文章从独白体散文诗的起源谈起,分别列举何其芳、余光中、杨牧和王鼎钧四位作家的代表作品并对其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