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话指南》中的词汇语法现象

来源 :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16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lee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追溯上海土话的历史,以从19世纪中到世纪末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出版的《土话指南》(1908,初版1889)为主要资料,并参考艾约瑟的《上海方言语法》(第二版,1868),描写、说明当时老上海话中的词汇和语法方面的问题,以探求其语言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以成语考察为基础,说明成语的语法结构、词性、句法功能,把成语可以充当的句子成分、成语的句法功能揭示出来。
本文检索了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通过对包含“切莫”句子的分析,探讨“切莫”句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确实有一些特殊的限制条件。
本文将汉语成篇表达的话语称为话段,话语、篇章中把双方的话段或同一话段的不同句子连贯起来的成分为话段衔接成分,着重从时间的承接、话题的承接、语气的承接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探讨话段衔接成分的含义、类型和特点。
本文通过一个“假死人”实例的歧义现象作出分析,进而探讨造成其歧义的原因,说明这一实例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意义。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应该做到基本知识和进深知识并重,初中级水平和高特级水平并重,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全面教学的目的。
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海安话中的声调变读上声的现象究竟是一种底层声调的遗留还是一种语音构词的手段,为什么要变读成一个曲折调型,读作轻声是不是普通话影响的结果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海安话中一些词语出现两读甚至多读,是一种连读的结果,而不是因为普通话轻声的直接影响。
本文通过一定数量字词的测试验证,归纳出海门方言三种秘密语的音节构成规则,并从中分析出隐藏在规则背后的民间视野中的声母系统及连读变调规律。
本文拟以吴语材料为主考察言说动词发展成为“意外范畴”标记的过程,分析这些方言中“意外范畴”与“示证范畴”。“情态范畴”之间的关系,并以语义地图的形式反映不同方言言说动词语法化的路径。
闽语莆仙话的已然体也就是普通话的“了2”的使用范畴,在其体范畴中有其独特的使用特点。文章主要从已然体的标记和使用入手,重点论述了已然体与完成体、经历体、持续体、进行体、起始体、继续体的叠加使用特点,展现出莆仙话体范畴的个性特点,并就莆仙话的“了1”与“了2”进行了比较。
本文将全面讨论湖北恩施方言中名词性和谓词性两大类同一性话题结构的句法表现形式、语义特点、语用功能。指出同一性话题结构是一种同一成分同时出现在话题和焦点的句式,导致肯定、强调、让步等语用功能,又从话题的对比性发展出并列、连接等话语功能。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方言中语法化进程不尽相同。本文考察了“问”“在”“得”“把”这几个词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语法化进程,使我们更前面的了解这个词的语法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