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T血管成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来源 :第七届全国放射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lan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MSCT血管成像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阐述。该技术操作简便易行、检查时间短、无创伤;;能够准确评价心外大血管解剖形态、排列关系、冠状动脉的解剖变异及心外侧支循环;三维重建图像有助于减少术中风险;能够方便地对术后患者进行追踪复查及疗效评价。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肺癌空洞的CT影像学特征,讨论其鉴别诊断和误诊原因,以期提高对肺部空洞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2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空洞,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49岁。有7例术前误诊为肺结核空洞。全部病例均作了胸部X线平片和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表现着重分析空洞的大小、部位、形态、边缘轮廓、空洞壁的厚度、密度及空洞周围肺组织改变。结果:21例均为单发结节空洞;空洞平均直径为34.5mm;以类圆形为主
本文探讨了H-MRS CSI的方法学及在正常脑的表现,研究了NPC放疗后放射性脑损伤的H-MRS CSI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分析了犬放射性脑损伤病理与MRS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8例乳腺癌患者的平扫,及15例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48例不规则肿块,12例边缘见毛刺,圆形或椭圆形14例,4例占据整个乳腺,砂砾样钙化6例,13例有皮肤改变,12例见乳头内陷,28例见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5例见远处转移。15例行增强扫描后肿块明显强化,9例呈"快进快出"型,4例呈逐渐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
目的:应用MRI心肌灌注延迟显像所显示的高信号识别存活心肌和瘢痕组织,通过与TcmMIBI SPECT和F-FDG SPECT进行对比研究,评估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方法:34名临床确诊的心肌梗死患者,拟行再血管化手术治疗。男性29名,女性5名,年龄58.02土9.77岁,接受心脏MRI及SPECT灌注/代谢成像检查。两种方法各划分5个等级,依据17节段分析法,分析34名
目的:探讨终末期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组织学特点和MRI特征。方法:9例患者接受心脏移植,移植后离体心脏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男4例,女5例,年龄13~54岁,平均40.44±15.99岁。7例移植前行MR扫描。结果:病理学检查显示所有心脏双室受累,右室腔显著扩张7例,大致正常2例。右室壁均显示严重透壁性肌肉丧失,其中3例几乎完全被脂肪组织,6例几乎完全被纤维脂肪组织所替代。左室中重度扩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06年8月进行心电门控MSCTC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44例冠心病和可疑冠心病患者,两种检查相距不超过两周,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诊断标准,评价MSCTCA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44例共176支冠状动脉血管中146支(83.1%)可
目的:评价3D重建技术在脑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方法: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造影图像与旋转DSA3D重建图像进行比较,分析脑动脉瘤瘤颈、整体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相邻关系。结果:3D-DSA图像对28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能作出正确判断;常规DSA检查发现24例动脉瘤,其中8例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不清,5例动脉瘤瘤颈显示不清。结论:3D-DSA图像对脑动脉瘤显示极佳,更能清晰显示脑动脉
胃肠道间质瘤是原发于胃肠道、网膜及肠系膜,KIT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肿瘤,显示向胃肠道间质Cajal细胞分化。本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介入导管溶栓术、综合性介入治疗、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型术、支架植入术等进行了阐述。
本文对MR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阐述。全身弥散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功能磁共振技术,克服了传统的体部弥散成像SNR和分辨率不可兼得的局限性,其独特的图像对比特征,对肿瘤病灶和淋巴结突出的显示能力,达到了类似PET的效果。无论是临床应用,还是在经济效益上,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