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一、前言台湾史研究的开启,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学门,是为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后才出现。日据时期的台湾史研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一,1895至1900年个人研究时期。代表人物是受聘为政府机关雇员,来到台湾从事田野调查,并在学术期刊发表的伊能嘉矩(18671925)、鸟居能藏(18701953)、森丑之助(18771926)。其二,1901至1922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研究时期。台湾总督府鉴于为有效推行殖民政策,必须先了解汉人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遂成立该会做为重要的调查机构。虽然调查会在1919年解散,但发行的出版品却持续到1922年才结束。而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台湾私法》、《清国行政法》、原住民调查报告书等巨册。其三,1922至1928年史料编纂委员会时期。该会跟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一样,皆属于总督府任务编组的组织。目的在于搜集台湾的外国人著作、政府保存的文书、耆宿的见闻等。虽然委员会也在1928年解散,但是旋改制成史料编纂会继续运作到1933年。重要研究成果为翻译荷治时期的《巴达维雅城日志》、《台湾史料稿本》等。其四,1928至1945年台北帝国大学时期。该校对台湾史研究,主要由文政学部史学科负责。[1]这过程中以第四阶段最值得注意,因为台湾史首次成为高等教育一大学的研究课程。此时台湾史不仅成为一个研究学门,还必须培养研究人才,充实研究阵容。然而台北帝大的台湾史研究,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