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氏戏剧”平议

来源 :中国戏剧:从传统到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可以概括为“现实并理想着”、“造作并认真着”、“先锋并大众着”。现实是其根,先锋是其表,理想主义为其质, “造作并认真着”可以说正是“孟氏戏剧”的一种“坎普”风格。由于孟京辉戏剧在中国当代剧坛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关注“孟氏戏剧”,探析“孟氏戏剧”的风格模式,揭示它的意义及不足,对于本文深入思考中国当代戏剧的走向,尤其是为先锋戏剧的发展路向把脉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文学作品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作者(作品)-译者-出版者-传播背景-读者,是考察世界文学走进中国的几个要素。本文作者通过对《译林》杂志的研究,分析了三十年来世界文学的译介与传播。
本文在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的语境中谈论中国独立电影,首先对世界文学这一概念稍作陈述,分析了文学与电影及其他交叉学科的联系,并指出批判性知识分子的特质是亲近边缘、疏离主流,最后分析了从田汉到吴文光:独立电影人的自我书写。
对待中国左翼戏剧传统,既不能出于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厌恶和批判而一笔抹杀,倒脏水连同孩子也一起倒掉,也不能盲目地“拨乱反正”,把在当时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特殊戏剧观念当成金科玉律,一味“继承与发扬”。目前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社会转型期,左翼戏剧传统也面临着现代转型。在当下各种政治矛盾、社会矛后和国际矛后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在拜金主义盛行、戏剧良心沦丧的今天,左冀戏剧传统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气质
1990年代中国大陆后现代戏剧的发展,体现了年轻一代戏剧家反叛与创新的实验姿态。其基本倾向,90年代前半期更多偏向解构传统与反叛经典,后半期则主要走向大众文化和左派政治,后现代戏剧丰富了中国戏剧艺术的可能性,而它自身又亟需以现代性为根本去建构其戏剧美学。
本文从假定性、剧场性、综合性等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先锋戏剧在“东张(东方戏剧)”时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借鉴。
戏剧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一个时代的文化思潮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戏剧面貌,从一个时代的戏剧面貌里也折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从1980年的“走向世界”到1990年的“回归传统”,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极大地影响着戏剧创作。
本文与在诸多前辈已论元杂剧「题目正名」的基础上,再求进一步阐述的基础在于:以往讨论题目正名的形式时,往往以元刊本之外的明代选本(尤其是《元曲选》)为主要分析对象;但未将自元至明的杂剧版本演(变)脉(系各系内)入考量,(遵)致分析(结)果或顾此失彼、因现象纷呈而不易(麓清)本来面目。事实上,若单纯锁定元刊杂剧观察,附佐以时代相近的(文)献推敲,似较能排除明代杂剧选本复杂因素的干扰,找出较为接近元代杂
本文讨论明代传奇的商贾。纵观明代写成的传奇戏曲,用商贾入戏的作品不多,因此可以尽量纳入讨论,避免以偏概全的立论。作品有《变珠记》、《红叶记》、《博笑记》中的《恶少年误骂妻室》和《投梭记》。虽然这些商贾角色知识配角人物,但比较他们在四个作品的语言和行动,却展示另一个有趣的局面。
康海是明代中期最重要的戏曲家之一,但通去由于资料的局限,对于其后期(即1524年以后)的戏曲、散曲创作的了解相当有限。本文以笔者在台湾国家图书馆新发现的《沜东乐府后录》为中心,说明《后录》的发现对于目前所知的康海资料的新补充及更正,望能有助于康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沜东乐府后录》是康海继《沜东乐府》以后的另一部散曲集,卷首有康海1539年的自序。其发现是我们研究康海的文学活动,乃至其晚年生活的重要
本文拟从文学史的角度,揭示样板戏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样板戏及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向政治提出了高要求:先进、民主、实效、优化,充分茸重艺术规律,扶植艺术创造。也启示文学艺术:不要过分依赖于政治,独立比协调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