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内瑞拉燃料油悬浮床加氢裂化中试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b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3L重油悬浮床加氢裂化中试装置上对委内瑞拉燃料油进行了长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委内瑞拉燃料油经过悬浮床加氢裂化处理,轻油收率达50%以上,液体产物收率达85%,外甩尾渣仅占10%左右.液体产物脱硫率达99.6%,脱氮率达99.2%,脱残炭率达99.7%,其中石脑油馏分可作为优质的催化重整或乙烯裂解原料,柴油馏分课直接作为清洁柴油产品,蜡油馏分可作为优质的催化裂化原料.
其他文献
针对海上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易出砂、产能低、海上油田实施热采难度大的特点,提出了高效开发海上疏松砂岩常规稠油油藏的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新技术.它突破了传统防砂观念,允许地层在生产过程中适度出砂以改善近井地带的储层物性,并结合多枝导流井形成的高渗通道,从而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根据渤海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实际,在多年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形成了多枝导流适度出砂的集成技术体系.关键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根据配产要求,进行井
带薄油环凝析气藏在我国西部凝析气藏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分布.该类气藏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若采用顺层建模法,油环处网格少,甚至油气水在同一网格;常规水平网格,网格划分与实际渗流方向不一致,计算误差大.若同时对平面和垂向加密,网格数量多,以描述凝析气、油油环、底水等分布,尤其油水界面和油环处网格要足够细,以描述油、水流动和气水流动等,造成网格数量增多,模拟计算量过大,较难实现.本文针对常规网格模型很难描述凝
基于室内实验、数值模拟及矿场资料分析,对特高含水阶段多层非均质砂岩油层层间、平面及层内矛盾有了新的认识,建立了曲流河砂体剩余油与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对曲流河砂体水驱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特高含水期多层砂岩油层的水驱规律的再认识,对厚油层控水挖潜措施的实施,指导方向更加明确.在示范区得到应用,针对三大矛盾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纵向上进一步细分注水层段、层内实施精细挖潜措施,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针对曲
黄河口凹陷新近系浅水三角洲储层厚度变化快、展布规律复杂,给水平井高效开发带来困难.以研究区在建油田为例,系统总结了新近系发育的两种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展布规律及其成藏特点,建立了一套以水平段长度和方位、水平段靶点位置和垂向位置选择等参数优化为主的水平井地质设计优化思路.同时,形成了区别对待的两类砂体开发模式,对于分流砂坝型砂体,重点关注水平段与储层顶面的距离;对于分支河道型砂体,以准确预测储层顶面深度
近年来,水平井的应用规模逐渐扩大,在高含水油田挖潜中也占了一部分比例.对于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好坏,众说纷纭,目前尚没有一个完善的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系统.笔者在高含水油田水平井开发特征和开采机理的基础上,根据高含水油田水平井的实际资料,建立了适用于矿场实际的水平井开发效果评价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了高含水油田水平井挖潜的适应性,提出了高含水油田水平井适应性的选择条件,分析了影响高含水油田水平井挖潜效果
在凝析气藏的开发过程中,随着地层压力的不断下降,地层中会析出凝析油,严重影响气井的产能.但是,在凝析气藏衰竭式开发过程中,凝析油的析出是无法避免的,只能通过调整合理的工作制度来尽可能多地采出凝析油气.因此,基于实验和理论的方法研究凝析油气的渗流特征及毛管数效应对凝析油开采的影响,提出将凝析气藏衰竭式开采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按不同的开发阶段确定其合理的生产压差.通过研究认为,对于定容封闭的凝析气藏可
针对辽河油田水平井生产中存在的高含水问题,研制开发了水平井化学分段堵水技术.该技术针对辽河稠油油藏完井方式及开发特点,根据出水井段分布情况,制订了脚尖堵水、脚跟堵水2种工艺方案,开发了耐高温无机堵水剂、触变性液体桥塞等新材料,通过工艺设计、材料组合实现水平井化学分段堵水.该技术在辽河油田现场试验8井次,施工成功率100%,取得了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
随着CNG加气站使用年限的增加,储气井的泄漏安全隐患日渐突出,一旦发生泄漏、燃烧和爆炸事故将导致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基于高压天然气状态方程以及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方程建立CNG高压储气井天然气泄漏模型,采用快速数值解法分析CNG加气站储气井内实时工况参数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出储气井内天然气是否发生泄漏.利用开发的CNG加气站储气井泄漏监测系统进行了实际应用,储气井计算储气量与实际储气
以天然气集输管道内壁面上水蒸气的冷凝液滴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CFD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管道内液滴进行受力平衡分析,然后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液滴所受的压差力与剪切应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湿润半径下临界风速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影响临界风速的各种因素.结果显示,当液滴湿润半径大于2mm时,10m/s以下的风速已经可以把液滴吹离管壁,而且随着湿润半径的增大,液滴吹离的临界风速随
地层自然造斜特性是影响钻井井斜和方位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地层自然造斜规律有利于避免井下复杂事故的发生、提高钻速、降低钻井成本.根据获取的各地层层面的空间网格数据,建立了地层倾角、倾向的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地层的各向异性,推导出了井斜方位偏移量计算模型,形成了井口偏移自然中靶设计方法.实例分析表明,利用地层自然造斜规律,释放钻压,实钻轨迹与计算轨迹基本相同,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