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楠楠:人类学视角下的巨野农民画的田野调研与发展思考

来源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60周年暨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wmgde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山东省巨野县五个传统农民画村落的田野调查,并以巨野董官镇刘官屯村、城关镇洪庙村和独山镇王刘村为个案,调研山东省农民画的历史和村落发展现状,探讨农民画艺术形式的保护及产业的发展的问题,旨在探索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及发展策略.
其他文献
云南省西盟佤族佤族服饰一直以来以传统手工方式制作并形成一定形制,但由于现代服装工业涌入,原本十分脆弱的佤族传统服装收到了严峻的挑战并发生了演变.本文通过对当地佤族聚集地实地调研,广泛的了解了当地佤族人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了西盟地区佤族女装的演变及原因.
文章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藏品较多的江南、闽南、山东、山西、陕西、皖南、中原7个地方的涉及服装、饰品以及纺织品在内的2174件藏品为研究对象,从造型、色彩、工艺、纹样、材料、装饰布局六个方面总结近代汉族民间刺绣的风格特点,从经济文化背景、民俗文化、儒家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与真善美思想五个方面结合人类学分析刺绣特点的形成,为民间刺绣的传承以及在现代服饰产业中的应用奠定理论依据.
童帽在汉民族民间服饰文化中有着鲜明的特色,是兼具物质和精神、实用与审美的本元文化的代表之一.本文以江南大学"传习馆"的收藏为实物样本,将近代童帽的基本造型从"帽圈""碗帽""风帽"三个大类进行归纳,并且结合地域和气候等因素,对近代童帽的造型特点及规律进行总结,从而对童帽的造物思想进行研究,探索近代童帽的艺术价值.
传统图形指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各个民族以及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视觉图像.它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文化,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体现出"气""和""纯""意"的审美特征.如何保护民族民间的传统图形,将其进行现代转换,这表现在"有意味"形式的借鉴,同时将形式进行重构以形成意义的再生,这对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塑造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现代图形设计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海南黎族制陶始于新石器时代,是黎族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器,也是传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扎根于黎族生活的文化土壤,孕育着黎族人民独特的人文气息,是黎族民族认同的标志之一,入选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瓷器、玻璃、金属、塑料等替代陶器进入日常生活,黎族制陶逐步失去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而日渐萎缩.本文在考察海南黎族制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黎族制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
牛成为民间的保护神,渊源于远古的动物图腾信仰,后来演变为动物神.秦代已有祭牛神的风俗.川东北地区有供奉"牛王菩萨"的习俗,大多为20-40公分左右的木雕造像,木雕作品的菩萨和牛,形象生动、姿态各异.造像把对牛的图腾崇拜和佛教菩萨信仰结合在一起,其文化意蕴已经不是单一的宗教祭祀,是农耕文化的体现.是道教、佛教、原始图腾崇拜的综合体,充分传达出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具有表达农耕文化的符号意义.迄今为止川
中国古代的各种木版图画,从诞生起便秉赋着农业文明社会的大众传媒属性,具有广泛而重要的价值。文章介绍了传统木版图画、“民俗版画”与“年画”,并从“人类之根”视界阐述了传统木版图画,从历史系统角度考识文化遗产,深读其文化标本及其背景信息。
在土家族地区,建造一栋属于自己的吊脚楼是土家人一生三件大事之一.吊脚楼的建造一般由具备掌墨师资格的工匠完成,吊脚楼营造技艺包含着技术的层面,也包含着文化的层面,因此,掌握吊脚楼的营造技艺是掌墨师的基本技能,而吊脚楼建造中的各类仪式、说辞、咒语、法术等则是掌墨师成为掌墨师的核心内容,同时,土家人对于吊脚楼建造技艺和文化的群体认同,是吊脚楼技艺传承与发展的生态空间.在对吊脚楼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技艺
新都宝光寺之所以成为一座融汇古今的艺术宝库,与新都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关系.寺内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中,一部分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精英文化",另一部分体现着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世俗文化",它们在形式上既独立又呼应,在文化上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一张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之网.巴蜀文化中的兼容性和中国文化中的调和力,是构成这张艺术之网的文化基础.
中国古代瓷器窑口众多,品种也繁多,尤其在蒙古铁骑下结束的宋代王朝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巅峰王朝,那么这样一个逐水陆而居的民族,一个与汉民族有着完全不同生活、思想、审美风格的民族如何才能创作陶瓷这精美的尤物呢?宋元经历的不仅是朝代的更替、民族的碰撞,更是文化的融合.历史的事实证明,这个豪放的蒙古族不仅学会了欣赏陶瓷,并且第一次成功地把陶瓷作为国际化产品推向了世界,而其中景德镇的青花瓷更是以时代性的代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