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地块晚二叠世古地磁结果及其古地理重建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a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柴达木地块古生代的古地理及其构造归属存在争议,特别是它与相邻块体塔里木地块的构造关系一直缺少可靠的古地磁资料佐证。本文通过对柴达木地块天峻县组合玛地区晚二叠世13个采点的系统古地磁测定,揭示了一组高温特征剩磁分量。实验结果表明,采样剖面获得的晚二叠世古地磁结果具有正、反极性。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位于拉萨地块西北部盐湖乡东南方向上的早白垩世去申拉组两个倾向不同层理清晰的火山岩剖面开展了详细的古地磁及岩石磁学实验研究,并对该实验结果和大地构造意义做了详细阐述。
以断层岩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利用岩石磁学理论对引起汶川地震断裂带断层热增压滑移的机制做了研究,结果认为导致此结果是由于断层滑移过程流体汽化,部分断层岩沿着裂隙充入。另外,主滑移带断层岩由于直接经历强烈剪切作用导致排列相对更一致是否也可使得磁化率升高这一问题提出了疑问。
本文根据鹤庆湖相沉积物的岩石磁学特征,探明还原成岩过程对不同沉积阶段磁性矿物的影响,对比海陆相沉积中该过程的异同。
使用无磁性U型槽对全新世东海古地磁场岩芯进行连续采样后,选取部分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测试,根据不同地区的古地磁场长期变特征对比及频谱分析结果得出,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MD06-3040获得的古地磁场长期变结果在区域上具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其变化受大范围的偶极子场控制,可以用做中国东部地区占地磁场长期变的重要参考曲线。
本文通过汇总前人实验测试数据,结合笔者的测试数据,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和有机质成熟度数据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恢复塔中隆起不同时期的古地貌;同时,利用有机质成熟度数据构建塔中隆起自古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运行过程中渗透率和孔隙度的改变对其有重要影响,而温度、压力和盐度分布不均是造成渗透率和孔隙度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研究建立地层数值模型,研究EGS运行过程中系统温度、压力和盐度的变化,分析变化对实际EGS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模型参数及井网布置参照法国Soultz地区的地质资料。
在宁波九龙湖地热空白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为业主提供可供勘探的钻孔位置和深度,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以物探工作为基础,以野外地质调查和水化学研究为出发点,寻找具有热源的储水构造,确定断裂的走向和倾角,在综合分析和多种方法相互验证的基础上确定井位,实践证明该方法是非常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岩石圈热结构主要指热岩石圈的厚度及温度分布等,它是了解岩石圈热物理性质,板块运动及板块动力学和地球动力学等非常重要的基本参数。本次研究区是上扬子区四川盆地,具体剖面是江油-彭水剖面,该剖面长约520km,呈北西-南东方向穿越四川盆地。为了进一步了解四川盆地深部热状态及深部地球动力学机制,作者对穿越四川盆地的江油-彭水剖面进行了二维地温场数值模拟。
通过对北塘凹陷地质概况的介绍,分析了馆陶组地热水同位素特征,并对CO2-EATER模式在馆陶组储层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该储层地热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C-13及C-14测试结果表明该砂岩热储层中存在较多的碳酸盐矿物,说明CO2-EATER在北塘凹陷馆陶组储层中的实施是可行的。
大地热流不仅是反映一个地区构造作用的重要参数,也是影响一个地区温度场变化的重要参数。通过钻井的测温数据和在实验室测得的岩芯热导率计算热流是获得热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根据Goutorbe等提出的用神经网络预测热导率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检验样本以及在南海地区三口钻井的热导率进行预测,预测的热导率的平均误差均在岩石热导率测试的最大允许误差内。这种热导率预测模型为计算未取样但有测井数据的钻井的热导率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