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的机制设计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gh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发展机制是与省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要求相适应,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为基础,以调动利益相关者参与积极性为核心的制度,它的设计应遵循全面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契合性原则。体系内容包括:强化省级政府的统筹功能,建立积极差别对待的省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机制;提升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建立以教师需求为导向、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教师发展机制;凸显地方政府评价的公共导向,建立教育投入向义务教育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切实保障教师的表达权,建立参与式的教育政绩评价机制。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思想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总的一个极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今天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全面达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和谐社会有着现实意义,具有极其重要的当代价值,值得我们重视、研究、实践并给以重新认识。
陶行知创立的“教学做合一”理论,赋予“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源于他对知识,特别是对其中的默会知识的透彻理解。本文概述了知识、明确知识、默会知识及其由来与显 著特征;阐明了“教学做合一”及其实践性特征与默会知识的关系;由此引申出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学科教学论的教科书是教师范生如何上课的。但高师院校传统的学科教学论教科书师范生却不爱看,不爱上学科教学论课。中学的教师和领导也反映刚工作的教师不会上课,不会说课。本文针对这一教人如何上课的学科教学论教科书却解决不好自身的上课问题的残酷现实,阐明了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教科书必须改造;强调改造学科教学论教科书必须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指导;编制“教学做合一”的学科教学论教科书。本文从目标设计、内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一个具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条件下基础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出发,探讨了如何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解决目前基础教育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问题。提出了财政促进教育公平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调整财税分配体制,增加中央转移支付力度来推动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等观点。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体制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加强对城乡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城乡教育关系作为一种制度,是指政府在对待和处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问题时所作的一种制度安排。根据制度本身的构成要素,城乡教育关系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在回顾我国城乡教育关系类型演变的基础上,未来城乡教育关系应该定位在目标一致、保障一体、结果均衡上。
已有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存在着表面化和沿袭旧论的令人忧虑的问题。当前,应根据我国社会现实背景和发展进程,对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原有思想认识进行重新审视。在现阶段,我们对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一、农村职业教育是“在”农村的面向农村居民的职业教育,其不单是“为”农村的职业教育;二、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能只是培养农民,更应该培养走出农村的人才;三、农村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物品,它的准公共产
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运行规则的总称。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是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二元发展体制的必然要求、解决日益扩大的城乡教育差距的战略措施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创新制度是基础,激发动力机制是源泉,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是关键,健全督导评估机制是保障。
随着免费义务教育的推进,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怀下,经过几年的探索和政策调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基本消解。由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身份认同、区域教育差异等问题,造成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以后,高中阶段的教育出现了相关的问题。必须通过制度调整,政策性扶植,引导公立高中接纳与认同等,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
近年来,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理念已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同,与此同时,在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践行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由于城乡教育一体化还处于初始阶段,各地区对于发展模式的实践探索在学校管理、教师薪酬、学校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科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关键。
文章以城镇化进程中的顺德为案例,探讨了社会转型中区域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中教育投入理念、政策、机制等问题,并形成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