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

来源 :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新区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通过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科技产品,把科技活动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从而获取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新区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要素集聚、产业主导、创新突破、财富凝聚四个阶段, "二次创业"可以理解为从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的一个过渡时期,能否顺利实现转换是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苏锡常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苏南地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面临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同城化进程加快以及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所提供的新机遇,同时也承担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等方面的重大使命。从经济实力、经营效益、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能力和环境竞争力五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模型,对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无锡高新区、常州高新区的"二次创业"能力进行评价。从"二次创业"综合能力来看,苏州工业园最强,无锡高新区次之,苏州高新区居第三,常州高新区最弱。从分项能力来看,苏州工业园除经营效益稍逊于无锡高新区外,在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实力、对外开放能力和环境竞争力4个方面都是最优;无锡新区的经营效益位居第一,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位居第二,对外开放能力和环境竞争力位居第三;苏州高新区的对外开放能力和环境竞争力居于第二位,经济实力、经营效益和科技创新能力都居于第三位;而常州高新区在5个单项能力评价中均居于末位。今后,苏锡常高新区的发展重点应是由注重招商引资和扩大建设项目向优化创新体系转移,形成开发区内适宜的创新与创业环境。通过"二次创业"战略的实施,优化配置区域科技资源,发挥高新区各自优势,不断提升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集群的发展,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其他文献
对人地关系的认知,素来是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形成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变化机制,因此,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因素在时空双维的综合集成,揭示要素间相互作用的时空规律是人地关系研究的迫切任务。作为近现代人类经济活动重要载体和空间组织形式的工业区,是一个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表现为在特定空间范围的高密度物质、能量、资本、信息、废弃物的持续流动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长久的快速增长,但是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关注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代表性人物是美国的Krugman,他认为中国乃至东亚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的投入,而非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技术进步的测算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研究最多的是我国技术进步的核算问题,主要围绕技术进步的量度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展开,此外一些学者,在TFP核算方法上做了修正和补充。最近一些文献
目的:揭示出中国成年男性闭合容积正常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规律,为制定中国成年男性闭合容积正常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54个单位测定的3140例成年男性闭合容积正常参考值,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与22个地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成年男性闭合容积正常参考值与中国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著的相关关系(F=3.434,P=0.026).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推导出了一个回归模型:(Y)=23.820
本文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研究区,以生态服务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在谢高地提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表的基础上,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进行修正,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理论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然后结合生态建设补偿需求系数和经济调节系数对其进行修正,最后得出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以期为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补偿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便于社会事务管理、利于人民生产生活,根据面积大小、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人口民族、历史习俗和国防安全等多种因素,将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层级。然而,不同的行政层级间关系复杂,往往成为各要素流动的限制门槛和引发冲突的焦点。中国的"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国,在秦汉时期带有中央集权色彩的"郡县制"得以兴盛,至民国时期设"市"后,市县间的关系才被正式建立起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伟大事业受到世界各国,尤其沿海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海洋作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而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已为世人普遍认同。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当前及未来陆域资源紧张矛盾的战略方向。海洋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概念,提出把实验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发展。据此,讨论了实验人文地理学的范畴、实验原则、实验的技术路线,最后文章讨论了实验人文地理学平台的设计的软件工程方法。全文为正在发展的实验人文地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科学框架。
采用带别特化系数对西宁东关大寺周边商业网点的密度进行划分,区分出商业行业分布稀疏带、商业行业分布密集带、商业行业分布高度密集带三大类别;并运用Arcmap软件绘制该研究区域内各商业网点的空间布局地图,对伊斯兰教传统商业和现代商业的区位分布进行探讨分析。以此得出,影响城市清真寺周边商业空间分布主要是由区域经济条件、传统宗教文化、人口条件以及交通便捷等四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为特殊区位条件下的城市商业
研究农村生活用能分异,对于优化区域用能结构、制定合理的用能方略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与当面访谈、能源利用区位商、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渭南市临渭区的平原地区、黄土台塬与丘陵山地农村生活用能的分异特征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平原地区相对优势的生活能源为煤炭、玉米芯、液化气、蜂窝煤、电能和太阳能,黄土台塬为沼气、太阳能、秸秆、玉米芯、蜂窝煤和液化气,丘陵山地区为木柴.前两者用能较
2000年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一主三副六组团"空间结构,指引了近十年城市发展与大都市空间构建。然而,在现实发展过程中,杭州的部分副城及组团并没有充分发挥出疏散中心城区人口与产业的重要作用,这是由其特定的大都市空间演化阶段所决定。通过分析杭州城市发展阶段及其内在机制,借鉴国内外大都市新城建设的经验与规律,指出当前杭州城市空间正处于东西轴向内聚式发育阶段,其副城与组团发展状况较好,如下沙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