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平衡的高速铁路桥梁摩擦摆隔震支座性能设计方法

来源 :第26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车通行安全是高速铁路桥梁设计的基本前提,作为其主要组成部件的桥墩、梁体和轨道结构往往采用刚度控制以满足行车安全要求,而支座则是实现桥梁结构中抗震减震设计并可灵活调整的关键部件.目前中国的高速铁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对于地震下的整体性能目标并不明确,仅限定了多遇地震时结构保持弹性、罕遇地震时桥墩延性系数在4.8以内,对于支座则考虑为大震下仍然固定连接,而实际上现行的球形钢支座或盆式橡胶支座可能在大震及更强地震下发生连接破坏,而且基于简化计算模型的设计较为粗糙,地震下的真实响应行为难以有效控制.本文基于能量平衡的理念,认为地震输入的能量转化为结构的弹性能和塑性能,将支座作为关键设计部件以控制能量的传递和转化,建立了能量转化和设计的理论体系,实现了摩擦摆隔震支座的多遇地震弹性、设计地震支座滑动、罕遇地震桥墩屈服的性能化设计目标,该性能设计的能量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迭代即可实现有效设计,在本文中与数值分析相验证,表明了该方法可准确可靠的控制支座塑性和桥墩塑性等工作状态,本文可为高速铁路桥梁的抗震减震设计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极限应变点破坏的概念提出了钢材的破坏条件,给出了破坏函数与破坏曲面.利用FLAC3D明软件以钢简支梁为例,尝试将数值极限分析方法中极限应变法应用到钢结构.该方法利用数值极限分析法求取材料的极限应变,将其作为材料点破坏判据.无论受拉或受压均视钢材为弹塑性材料,钢材达到屈服荷载下的弹性极限应变为屈服,达到弹塑性极限应变为破坏.首先对钢梁材料进行直拉试验,得到钢材的力学参数,进而用数值极限方法求
以长沙地铁3号线火车站的地铁深基坑工程为背景,运用现场实测的方式,对既有线两侧地铁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桩顶侧移、桩体侧移和地表沉降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每一道支撑的安装都能有效的抵制桩顶的水平位移.在基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施工扰动和周围环境都会对桩体侧移产生较大的影响,但后期桩体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变形曲线趋于光滑,呈现出"弓"字型曲线.南、北两处围护结构的受力变形会受到彼此土方开挖卸载的影响.
区域震害分析是减轻城市震害损失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大多数的区域震害分析并没有考虑周围结构与土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即"场地-城市效应".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场地-城市效应"在区域地震分析中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基于开源程序SPEED软件进行开发,采用多自由度模型进行建筑的时程分析与模拟,进而研究了考虑"场地-城市效应"的区域震害模拟.本研究首先通过一组振动台试验的模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
堆石料广泛应用于土石坝和山区机场地基的填筑工程中,其湿化变形可能会影响工程的正常使用甚至威胁其安全性.颗粒破碎是导致湿化变形的重要原因,然而目前对于堆石料湿化过程中颗粒的破碎规律尚不明晰.本文采用离散单元法,分别模拟了侧限条件下单线法和双线法湿化变形试验,比较了单、双线法湿化变形的差异.采用Hardin破碎率表征颗粒破碎量,分析了湿化过程中颗粒破碎量与填筑体应变及颗粒间摩擦耗能等的关系.此外,还讨
建立结构材料模型,用于研究复杂的结构性材料的性能,是重要的理论方法,也是深入研究结构性材料的基础.这一工作也是目前材料领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对结构性材料构成要素所组合的微结构的研究,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定义微结构元集合;将反映材料宏观平均性能的统计域,按定义的微结构元形态进行划分;用统计域上的微结构元的分布函数来描述材料的结构性,并基于微结构元的力学和物理特性结合微结构元的分布函数,来表达宏
在实际工程中通常在混凝土构件配置钢筋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抗压能力和钢筋的抗拉能力.利用ANSYS提供的LINK系列单元可以采用分离式配筋分析钢筋在混凝土独立基础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变化与荷载的关系及基底混凝土应变的关系.分别比较了基础钢筋和混凝土在荷载,岩石弹性模量,高跨比以及配筋面变量之下的应力应变结果,总结出在不同荷载等条件下岩石地基扩展基础配筋及混凝土各自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本文的工作对相关工
本文以重庆市某深基坑为工程背景,通过设置0°、5°、15°、30°、45°、60°、90°共7个夹角,探究洞室轴线与基坑边坡走向的夹角对基坑开挖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基坑开挖位移方面,当夹角α>15°之后,α的变化对基坑水平竖向位移影响极小.2)岩体应力分布方面,夹角为5°岩体应力最大,随着夹角的增大,应力值衰减,并且当夹角α>30°时,应力集中效应随夹角增大衰减不显著.3)
本文基于轮轨竖向非线性接触关系,提出一种新型通用的二维轮轨耦合单元模型,并在有限元OpenSees软件平台上实现.所提单元由轮节点和所有可能与之接触的梁单元节点组成,通过建立和求解关于轮轨作用力的一元三次方程,得到轮轨之间的接触力,继而计算由于轮轨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单元各节点力,定义为单元内力.通过与文献中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单元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基于此模型分析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在轨道不
基于多浮体水弹性方法,分别建立了海上浮桥的靠岸工况、旁靠工况和不规则海底工况的预报模型,并对典型波长范围内海上浮桥的位移响应进行了数值预报,得到了海岸、运输船和海底的存在对海上浮桥的影响规律.
近年来,我国强地震频发,高速铁路的抗震性能评估,尤其是线路评估尤为重要.为了快速地评估高铁线路的抗震能力,基于Pushover分析法对一条1000米的高铁简支梁桥线路进行抗震能力分析.首先,利用Opensees有限元软件建立四类场地(坚硬土,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下的不同高度的桥墩有限元模型.然后对各个桥墩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得到能力谱曲线与需求谱曲线的交点,求出桥墩在指定的地震动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