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东北部25.3-8ka的孢粉记录及古环境重建

来源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mei_z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南海东北部柱状样STD235 和273 个表层样品进行了孢粉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样品共有88个有效花粉数据,其主要木本花粉为针叶林属种的的松属,亚热带阔叶属种的常绿栎;主要草本花粉为禾本科和蒿属,在本区域占据主要成份的草本花粉为禾本科。
其他文献
Eremochaetidae(Diptera)is an important,but relatively small,extinct group that ranging from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松辽盆地介形类化石十分丰富,前人对该地区介形类生物地层已有较为详尽的研究。嫩江组一、二段的介形类数量丰富,研究程度较高,而二段上部-五段介形类化石较少,介形类资料较少。葡浅3 井嫩江组地层发育,二段-五段介形类化石较为丰富,研究该井介形类化石,有助于完善松辽盆地嫩江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属于盆地坳陷期,经历了一次湖盆加深和抬升变浅的变化过程,主要为深湖湘和半深湖-浅湖相沉积环境。本次研究通过茂206 井59 块青山口组取心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特征分析,探讨了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沉积环境变化特征。
松科1 井生物地层、磁性地层和旋回地层等证据显示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可能位于明水组二段上部。为了进一步确定松辽盆地白垩纪/古近纪界线位置和晚白垩世、古近纪界线上下气候-环境变化,本次研究对位于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LD17 井明水组的孢粉类化石开展了分析。
目前仅有少量文章报道过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古近纪放射虫(李红生等,2000;Liu & Aitchison,2002;丁林,2003;Chan,2006;李亚林等,2007;梁银萍等,2013),它们主要发现于仲巴、江孜和萨嘎县折巴一带混杂堆积的硅质岩和硅质泥岩中。
地理分布范围广、延续时间有限、演化迅速、化石数量多的特点使三趾马成为新生代地层中最重要的化石物种之一。同时庞大的类群规模也使其分类学研究困难重重。
颅容量是判断人类演化地位最重要的鉴定性状之一。完整头骨的颅容量可以利用传统的种子填充法、排水法等直接测量方法获取。古人类头骨化石常常破碎而不能完整保存,或者颅腔内表面附着地层胶结物,直接测量方法往往不能发挥作用,多采用颅内模复原或者根据现代人的测量公式进行大致估算。
包括白令海在内的亚北极太平洋海域,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用重要的角色。白令海作为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是研究全球气候演变的重要区域。硅质生物是白令海最主要的生物生产力,是研究该区域古海洋演变历史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