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传统民居“斜梁-夯土墙”结构初探

来源 :2018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斜梁构件古已有之,却较早消隐于成熟的抬梁体系之中,天水传统民居中的“斜梁-夯土墙”结构作为其中少数实例沿用至今.本文在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与国内现存部分斜梁做法在建构逻辑、形制表达层面上进行对比,以期予之以恰当的评述与定位.
其他文献
文章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演变入手,提出对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应该适当地进行扩展,关注到“消失”的建筑,对其进行超越简单重建的再阐述;主要以巴塞罗那德国馆的重建和再述为例,比对分析了多个其他相关案例,讨论了“再述”在当下的价值与意义.
三湘大地自古以来文化独特,上古时代这里是中原汉族文化与“南蛮”地带的交汇处,孕育出独特的浪漫气质的楚文化;中古时代这里是宋明理学的发源地,尤其宋以后这里成为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近代西洋文化的传入,湖南作为内陆省份一度从思想最保守最顽固的地区一跃变成最开化最先进的地区.这三个历史阶段文化特征明显,发展脉络清晰,而且每种文化都有留存下来的建筑作为实证.这些建筑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独特地区的思想文化发展
本文探讨楚文化对古代南方城市的影响.楚文化的代表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以三个方面影响了古代南方城市:楚文化与吴文化的结合,创建了第一座水城——吴大城,成为江浙水城的样板;吴大城开创了以象天法地之意匠营建都城的先例,为中国历代都城所效仿;吴大城以“神龟八卦”意匠进行营建,开创了仿生象物意匠营建城市的先河.
为了领悟行为过程中的感性体验,作者采用“参与式观察”,亲身参与了法国景观建筑师杰克·西蒙的在场短暂介入——“田野里的绘画”.通过对这次经验的描述,本文旨在揭示在从现象(自在状态)向罗格斯(语言或者表达状态)自发转变过程中,身体所起到的作用.以追求与自然琴瑟相和为目的,在场介入行为俨然成为一个真实尺度下的快题、基地的解码者,或者一种开拓性的尝试,可不断地促生有利于个体创造力涌现的条件因素.个体的创造
鼓楼是侗族南部方言区的标志性建筑,中国现代民族体系确立后,作为侗族的身份标识,鼓楼的营造活动仍在持续,但是新建鼓楼的形式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发生了变化.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场景”概念,结合有关鼓楼形式的既有研究,分析了湘西南一类密檐屋顶自下而上由正方形屋面转化为正八边形的鼓楼的形态演变过程,以此说明历史上鼓楼形式与使用者认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探讨鼓楼的共时性分布规律,结合唐末至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
本文主要研究唐宋时期广州城市排水设施.广州北靠白云山南面珠江,地形北高南低,河涌大多自北往南排入珠江.唐代通过从西向东平行排列的五条主要河涌,构成梳式的水系格局.南汉时期广州作为都城,建立了湖泊与河道结合的调蓄体系.宋代环城濠涌结合六脉渠,形成贯通全城的水网,是古代广州排水建设的最高峰.本文通过对唐宋时期广州城市排水体系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唐宋广州城市排水营建技术与营建思想.指出唐宋广州的排水设
本文通过对民间铺作做法“斜华头子”与《营造法式》中若干斜构件的分析比对,特别是对“昂桯”概念做了新角度的解读,以此为基础,试对《营造法式》体系的构造做法来源做进一步探析.
作为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蒙古包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然而,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它的历史渊源:蒙古包是从狩猎文明时期蒙古高原的半穴居——“额入客”逐渐演变、进化的产物;也不知晓它的谱系脉络:蒙古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制和称谓示人,例如蒙古包的前身在南北朝与唐代被称作“百子帐”,其鼻祖——“颈式毡庐”在汉代被称为“穹庐”.所以,蒙古包并不是单由蒙古人发明、创造的住居形式,而是北亚草原民族共同
四川地区丰富的元代木构遗存是研究该地城内乃至南方元代建筑的重要资料,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本文以四川10处元代建筑的外檐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布置形式以及铺作组合进行描述和对比研究,并从铺作组合中提取前檐斗拱形制(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扶壁拱、异形拱、斜拱和角斗的特征,分别就其特殊做法和技术形制的传播进行了一些探讨.
本文通过对18世纪中叶《乾隆京城全图》和20世纪末《宣南鸿雪图志》所绘北京南城五道庙附近街坊建筑肌理的分析,探讨北京南城地区在街巷布局和街坊内院落式建筑布局上的特点和规律,并研究了此地段在两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建筑肌理的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