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粗心,早在19世纪20年代,就成为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关于粗心现象的成因,历来说法不一。教师、学生对粗心现象的看法也存在差异。目前,国内关于粗心现象的研究较少,并且大多集中在数学学科,中学较少涉及。迄今为止,对于物理学科中粗心现象的类型、成因以及干预措施,无论教育界还是心理学界,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对中学生物理学习中教师、学生对粗心的认识进行调查,对中学物理学习粗心的类型、成因进行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作业分析、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教师、学生对物理学习中粗心现象的认识,通过自编的测试题让教师生对学生以及学生自己的粗心程度进行主观评价,又采用重测的方法对学生的粗心程度进行客观评价,以探究教师、学生对粗心问题的认识的准确性以及一致性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总结中学物理学习中粗心现象的类型;然后,分别通过《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物理学习动机量表》、《大五人格问卷》,探究物理学习中粗心现象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影响物理学习中粗心现象的因素进行分析,对教师、家长提出操作性建议,以求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粗心现象能够得以矫正。研究结论如下:(1)师生对粗心程度的评判较为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对粗心程度的评判高于教师对粗心程度的评判;(2)在实际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粗心程度,与实际的粗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3)教师对学生粗心程度的评判较为准确,与学生实际粗心程度不存在显著差异;(4)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因粗心常犯的错误有以下4类:审题粗心、计算粗心、格式不规范粗心、智力成果的呈现粗心。(5)在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大五人格的神经质对粗心程度有正向预测作用,人格的宜人性对粗心程度有负向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