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酸对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来源 :安徽省医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学第十四次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棕榈酸诱导MC3T3-E1成骨细胞的凋亡是否与NF-κB的激活有关。
  方法:观察不同浓度(0~1000μM)棕榈酸孵育MC3T3-E1成骨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细胞活力用MTT法检测,细胞凋亡用Hochest33258染核和western blot检测cleaved easpase-3蛋白验证。用500 μM棕榈酸分别孵育细胞O~240 min,Western blot检测Iκ Bα、p-NF-κB p65蛋白表达。
  结果:⑴观察棕榈酸对MC3T3-E1细胞毒性的影响,将不同浓度的棕榈酸孵育细胞24 h或500 μM棕榈酸孵育12~48 h,然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活力.0~1000μM棕榈酸分别孵育MC3T3-E1细胞24 h,250μM时细胞活力开始下降(P<0.05),500μM时下降为对照组的58%(P<0.01).用500μM棕榈酸孵育12~48 h,12 h细胞活力开始下降(P<0.05),24 h下降为对照组54%(P<0.01).提示饱和脂肪酸棕榈酸使MC3T3-E1细胞活力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的下降,明显减少MC3T3-E1细胞的存活率;⑵观察棕榈酸对MC3T3-E1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Hoehest33258染色和caspase-3活性检测细胞凋亡.本研究将500μM棕榈酸分别孵育0、6、12、18和24 h,首先用Hochest33258染核观察,正常对照组细胞的染色质均匀分散于细胞核内,呈均一淡蓝着色,核内结构清楚,核膜光滑,染色质分布均匀.棕榈酸处理组可见部分细胞的染色质出现典型凋亡改变,随着棕榈酸浓度的升高凋亡细胞数目明显增多,凋亡细胞呈不均一的高亮蓝着色,胞核缩小,核膜皱缩,染色质呈边缘化、聚集、皱缩、断裂,晚期染色质碎裂.再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蛋白的变化验证凋亡.经棕榈酸干预后caspase-3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的下降(P<0.05),而cleaved caspase-3表达呈时间依赖性的升高(P<0.05);⑶探讨棕榈酸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NF-κB信号通路作用,500μM棕榈酸在不同时间点(0、30、60、120和240 min)处理MC3T3-E1细胞,提取全细胞蛋白裂解物,检测p-NF-κB p65、NF-κB p65和I κ B α和tubulin等蛋白的表达.棕榈酸处理后p-NF-κ B p65水平60 min开始升高,在120 min时达到高峰增加2.96倍(P<0.05),随后开始下降.在整个细胞处理过程中NF-κ B p65表达没有明显的变化(P>0.05).棕榈酸处理后I κ Bα表达水平逐渐下降,以120min最为明显下降57%(P<0.05).结果提示经棕榈酸处理MC3T3-E1细胞后,I κ Bα降解,NF-κ B p65激活.4、为了进一步验证NF-κ B信号通路是否参与棕榈酸诱导成骨细胞凋亡,实验先用NF-κ B抑制剂PDTC预孵MC3T3-E1细胞1h,再加棕榈酸孵育24 h,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3蛋白的变化.10和20μM PDTC能显著抑制棕榈酸诱导的p-NF-κ B p65蛋白水平升高(1.76±0.14 vs 1.39±0.12,1.76±0.14 vs1.25±0.10,P<0.05).与对照组相比,PDTC组的cleaved caflpase-3和caspase-3蛋白表达没有明显改变;500μM棕榈酸组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2.24倍(P<0.05),caspase-3蛋白表达则下降37%(P<0.05);PDTC预孵后cleaved caspase-3和easpase-3蛋白逐渐恢复至接近对照组水平(2.24±0.28 vs 1.29 4-0.27,0,63 4-0.01 vs 1.13±0.10,P<0.05).PDTC能有效地抑制棕榈酸诱导的caspase-3活化提示NF-κB参与棕榈酸诱导的成骨细胞凋亡。
  结论:棕榈酸诱导的MC3T3-E1成骨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激活NF-κB途径发挥作用。提示饱和脂肪酸降低BMD可能部分与棕榈酸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糖尿病肾病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活性氧(ROS)和单核趋化蛋白-1(MCP-1)参与了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且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盐酸吡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除具降糖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和降低尿蛋白等多方面的作用,对糖尿病肾脏病变有明显的防治作用。本课题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高糖培养的肾小球系膜细胞(MCs)氧化应激和MCP-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
目的: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T12DM(T2DM)患者尿8-羟基脱氧鸟苷(8-OHdG)排泄的影响,探讨其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98例血糖控制欠佳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组(A组)和磺酰脲类药物治疗组(B组)。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白蛋白(ALB)、肌酐(Cr)及尿8-OHdG水平变化。  结果:①治疗12周后,A组FBG、H
Mutations in the glucose-6-phosphatase (G6Pase) gene are responsible for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 Ia (GSD Ia). By genotype analysis of the affected pedigree, we identified a novel type mutation i
背景:脂联素(adiponectin APN)是作为脂肪因子首先在脂肪组织被发现,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以及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新近的研究已证实脂联素不仅由脂肪细胞分泌,在骨骼肌组织以及体外培养的L6骨骼肌细胞中也检测到APN的表达和分泌,并以自分泌的方式发挥着增加骨骼肌自身脂肪酸氧化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然而骨骼肌源脂联素分泌调控机制及其在骨骼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
目的:体外培养骨骼肌L6细胞,采用棕榈酸(PA)诱导的方法,建立骨骼肌L6细胞胰岛素抵抗(IR)模型.给予不同条件的人工干预,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骨骼肌源性脂联素(APN)、p38MA:PK和GLuT4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在脂联素影响骨骼肌IR模型GLT4的表达中,p38MAPK信号通路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⑴体外培养大鼠L6成肌细胞并诱导分化为成熟骨骼肌L6细胞,给予不同浓度
目的:了解不同浓度吡格列酮(pioglitazone,PIO)对高糖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ur endothelial cell,VEC)增殖及产生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endothelin,ET-1)的影响,并探讨其对高糖诱导下血管内皮细胞内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影响和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以及其对c-Ju
背景: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是导致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发生的重要途径,并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减退均密切相关.而内质网应激启动的凋亡途径是近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凋亡途径,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枢纽性机制.对内质网应激的干预,也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个新的策略。ERp29是新近发现的定位于真核细胞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
目的: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为参考试验,系统评价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在中国成人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制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包括:MEDLIN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检索有关HbAIC~>6.5%在中国成人中糖尿病诊断价值的文献,检索日期截至2012年3月13日.中文检索式:糖化血红蛋白AND糖尿病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辛伐他汀(Simvastatin,SIM)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增殖以及分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了解不同浓度SIM对高糖诱导VEC中涪陛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细胞凋亡率以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
目的:⑴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阿卡波糖或预混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皮下泵等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血清肾上腺髓质素(ADM)、CAl99、空腹胰岛素(FINS)、HOMA-IR水平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糖脂代谢的关系;⑵探讨二甲双胍、有氧运动单独及联合干预对高脂饮食诱发的肥胖大鼠相关代谢指标及网膜脂肪、皮下脂肪组织ADM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ADM与肥胖、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  方法:①90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