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幸福需求是国家养老地产供给侧改革的终极目标

来源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2017年综合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jiu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幸福科学的视角,探索了中国养老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切入点和方向,论述了养老地产项目中的幸福生命五法则,结合实例分析了中国养老房地产业的困境,提出中国养老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应遵循幸福科学规律的理念,制定针对性的改革方略,即设定高度、调节温度、强化深度、拓宽广度和延展长度等,建议根据老年住区生态要求构建幸福养老生态圈.
其他文献
对需求侧、供给侧、供给侧改革等名词作了简要阐释.第一部分,在居家养老方面,按供给侧改革思路,要对老年人家里睡床、住房、餐厅客厅、走道、厨房、卫生间等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对住无电梯、小高层楼房的老年人的住房,加装电梯,为老年人出行提供安全便利的条件;对老年人的衣食,也要作相应的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要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便利、舒适的宜居家庭,以满足老年人住在家里,能享受社区提供医养结合的服务.第二
增权理论在中国养老服务中的运用十分少见,而增权理论与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莫大的相关性,养老服务一般包含老年人的生活照料、老年健康服务、老年文化娱乐、老年教育等方面,增权理论与这几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密切关联,增权理论在养老服务上发挥作用还体现为运用对象的广泛性.本文通过对增权理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并进行了理论运用的对策思考,以期对今后养老服务的进步和发展有所帮助.
SGGP框架和4P4I体系是西方老龄政策体系研究的前沿成果,SGGP框架包含老龄政策构想、基本准则、宏观目标、首要任务四方面内容;4P4I体系的内涵包括保障、预防、促进、参与和意识形态、利益、组织机构、信息等要素.SGGP框架和4P4I体系对我国长期照护体系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启示意义,因此,应注重医养结合的"三化"式发展,即推动医疗的"养护化"、服务的"专业化"、服务的"特色化".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统计,到21世纪中期,中国将有近5亿人口超过60岁,而这个数字将远远超过美国人口总数.作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养老工作仍存在许多亟须完善之处.而来自日本、英国等国家的许多经验做法,对中国解决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针对我国老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层级式养老和供给侧质效的三个概念、两个特征,双向管理七项措施、三项监管制度的应对思路;以规范和理顺供需双向的行为和关系,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是作者通过调查、走访、参观后,发现赤壁市鲫鱼桥社区的领导班子在贯彻落实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侧改革工作中,"精抓实干"达到"三满意",即老人满意、群众满意、上级领导满意,经验很好,值得学习推广.
目前,县级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远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老年人的需求.为改变这一状况,建议:一、"四点"筹资;二、建立相应机构,成立社区老年党支部;三、开展活动,以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让大家有个归属感、安全感、快活感.
随着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养老新时代、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养老时代,养老格局应从战略高度进行规划与考量.新养老时代的特征:(1)人口特征,人口红利将消失;(2)"未富先老"特征的凸显;(3)幸福养老、积极养老理念深入人心;(4)科技助老、智能养老引领养老新生活.根据我国国情,养老模式必须走多元化之路,层出不穷的养老新模式、新举措还在不断总结经验,是一个探索过程.当下,依托社区、居家养老
南京市老年人口结构和养老服务需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出现了诸多不相匹配的矛盾和问题;面对老龄化进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以社区为平台,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方式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创新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思路和方向性选择.本文以南京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新特点为切入点,构建了居家-社区-机构融合发展的三种模式,并从管理体制、养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加强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积极作用,十二五期间,成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达到95%以上,农村社区(行政村)达到80%以上."福建省老龄办2013年出台《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并确定2013年为福建省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年."十二五"规划已收官,当前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如何?老年协会在老年工作中作用如何?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