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中总皂苷含量测定用对照品的筛选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了4种不同对照品对苦丁茶总皂苷含量测定的影响。分别以苦丁茶皂苷F、熊果酸、人参皂苷Rb1及三七总皂苷作对照品,香草醛-硫酸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苦丁茶总皂苷的含量。4种对照品在适当浓度范围內与吸收值线性关系均良好,实验结果表明,以熊果酸作为对照品较为科学,并确定了以皂苷F和熊果酸作为对照品测定苦丁荼总皂苷含量的相关系数为1.85。
其他文献
利用实验室自行组装的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检测系统,基于抗坏血酸和尿酸对鲁米诺-H2O2-金纳米粒子化学发光体系的强烈抑制作用,建立了一种微流控芯片电泳化学发光同时测定抗坏血酸和尿酸的新方法。在实验条件下,检测抗坏血酸和尿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10-7~2.5×10-5mol/L和2.5×10-7~2.5×10-5 mol/L,检测限(S/N=3)分别为3.2×10-8mol/L和6.5×10
运用毛细管电泳相互作用分析的峰漂移模型,测定了八种苯胺类化合物共存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合常数,得到的结合常数大小顺序是;苯胺<邻甲苯胺<对甲苯胺<间硝基苯胺<对硝基苯胺<邻硝基苯胺<N,N-二甲基苯胺<甲萘胺。
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海胆状MnO2纳米粒子并将其用于蛋白质的直接电化学研究。用壳聚糖(CTS)和MnO2纳米粒子复合膜将血红蛋白(Hb)固定于离子液体修饰碳糊电极(CILE)表面。循环伏安实验可以得到一对峰形良好的氧化还原峰,表明Hb在复合膜中的直接电子转移过程得以实现,这归功于MnO2纳米粒子的特殊形貌和CILE的优越性。CTS-MnO2-Hb/CILE对三氯乙酸(TCA)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能力,催
实验发现以Nafion分散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板(Nafion-MWCNTs/GC)对咖啡因的电化学行为有明显的催化和增敏作用,基于此建立了一种高灵敏的电化学测定咖啡因的新方法。优化实验条件,本方法测定咖啡因的线性范围为4.7×10-6~2.4×10-4mol/L;检出限为5.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8%(n=5,c=5×10-5mol/L)。并对含咖啡因药片进
研究丁东莨菪內酯的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产率。在pH<6.2的弱酸性条件下,东莨菪內酯有荧光,最大激发波长λex和发射波长λem分别为343 nm和458nm。随pH升高,荧光增强,λex红移至388nm,λem红移至462nm,表明7-羟基质子电离。测得电离常数pKa为7.32。在pH9-11时,东莨菪内酯有稳定的强荧光。当pH>12时,內酯环水解导致荧光强度下降并消失。在甲醇和乙醇介质中,东莨菪內
采用了未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检测了核桃油中的19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直接用V(0.1%甲酸)∶V(乙腈)=95∶5为流动相进行C8反相波相色谱分离,用电喷雾正离子源进行离子化,多反应监测方式(MRM)对19种氨基酸的母离子及子离子进行监测,三重四级质谱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5μg/mL,R>0.99,检出限为0.001~0.05/μmL,RSD(n=8)为0.56%~
用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方法,采用配体交换技术,以Cu2+离子和L型氨基酸络合物作手性选择剂,成功分离了蛋氨酸、苯丙氨酸、青霉胺3种手性物质。实验对缓冲溶液种类、配体种类、Cu2+浓度、pH及添加剂等条件进行优化。在7.5mmol/L醋酸+0.4mmol/L醋酸铜+0.8mmol/L精氨酸的优化条件下,上述4种对映体得到了基线分离,检出限达5μmol/L。
报道了一种用于微乳液毛细管电泳的手性对映体分离的分子组装膜。该膜由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β-环糊精(β-CD)通过嵌入包合模式形成。研究发现该膜能有效的提高对舍曲林对映体的分离效率。实验中使用含有乙腈、十二烷基磺酸钠、正丁醇、正己烷的硼酸钠作为缓冲液,在优化条件下实现舍曲林四种异构体和对映体的基线分离,并将该方法应用于商品左洛复片剂的测定。研究同时发现该分子膜可以增进涂层的稳定性和使
以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 sp.-Q67)为指示生物,采用长期微板毒性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曝露时间下咖啡因和氯霉素对Q67的剂量-效应曲线。结果显示咖啡因随着时间的延长毒性逐渐增大,氯霉素的毒性也基本呈此趋势;以短期毒性(15min)与长期毒性(12h)EC50之比(RSL)表征同一物质的时间毒性差异,则咖啡因和氯霉素的RSL分别为7.14和63.9,其值远大于1,表
采Fenton反应产生的羟自由基为检测对象,酸性铬兰K为指示剂,建立了一个评价血竭抗氧化性的体外筛选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不同来源的血竭样品的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用不同菌体发酵制备的血竭在抗氧化性上有一定的差别,不同树上天然形成的血竭在抗氧化性上也有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