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大豆制品对虹鳟生长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来源 :第十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tworth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大豆制品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360尾虹鳟(初始体重10g)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30尾鱼,养殖12周.分别以豆粕(SBM)、大豆浓缩蛋白(SPC)、大豆分离蛋白(SPI)、大豆肽(SP)为主要蛋白源,配制4种等氮等能饲料.试验表明,SBM组虹鳟末重、体增重和日增长系数显著低于SPC和SP组,SPC、SPI和SP组虹鳟末重和体增重无显著差异.SBM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显著低于SPI组,SPC、SPI和SP组无显著差异;SP组血浆磷含量显著高于SBM和SPC组;各处理组虹鳟血浆钙含量、肌肉和肝脏TC水平无显著差异.SP组肝脏和肠道脂酰-胆固醇脂酰转移酶(A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SBM和SPI组肠道胆固醇酯(CEL)活性显著高于SPC和SP组;SP组肝脏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PC和SPI组,SBM、SPC和SPI组之间无显著差异;SPI组肝脏胆固醇7α-羟化酶(CYP7A1)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处理组,SPC组CYP7A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处理组;各处理组肝脏卵磷脂胆固醇脂酰基转移酶(LCAT)活性及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SP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含量显著高于SBM和SPI组,SP和SPI组LDL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BM组;各处理组粪便TC水平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豆粕所含非蛋白组分抑制了虹鳟对胆固醇的吸收,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对胆固醇的合成和排泄无影响,导致摄食豆粕组饲料虹鳟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小分子肽有利于促进虹鳟对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对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无影响,导致血清胆固醇含量上升.由此可知,豆粕所致虹鳟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与大豆蛋白本身及其所含非蛋白组分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甘油三酯是机体能量储存的主要形式。机体通过调控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ATGL)、激素敏感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HSL)和单酰基甘油脂肪酶(monoglyceride lipase,MGL)的活性调节不同组织中甘油三酯的分解,以提供游离脂肪酸从而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平衡。为研究这些调控甘油三酯水解的重要脂酶在
为了探讨不同油脂水平日粮中添加水飞蓟素对草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健康状况的影响,设计3×2水平双因子饲养试验,配制水飞蓟素水平为0,100,200 mg kg-1(SM0,SM100和SM200)、脂肪水平为4%和8%(L4和L8)的6组等氮(32%)等能半纯化饲料饲喂360尾草鱼(初重27.43±0.17g)12周,每处理组4个重复.
过氧化物媒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亚型(PPARβ)是参与调控脂代谢平衡、炎症反应及细胞增殖的重要转录因子,但关于PPARβ1和PPARβ2基因在鱼类的研究较少.通过简并引物克隆及RACE技术,分别扩增得到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PPARβ1基因cDNA序列2416 bp,PPARβ2基因cDNA序列2976 bp,序列分析表明PPARβ1、PPARβ2基因开放阅读框
本试验研究了注射β-葡聚糖对黄颡鱼血清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及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60.0±5.0)g的健康黄颡鱼500尾,随机分为5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5、10、20、40 mg/(kg体重)β-葡聚糖悬液100 μL/尾.注射后第6d,取样制备血清,检测免疫抗氧化相关指标.注射后第7d,每组随机选取60尾鱼,腹腔注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感染试验,计算48 h内的累计死亡率
为了解并改善花鲈对不同种类油脂的利用效果,采用体外酶解方法研究外源脂肪酶和花鲈消化酶对5种油脂的酶解效果。以外源脂肪酶和花鲈胃及肠道粗酶液为酶源,以橄榄油水解程度为标准(100%),采用两步体外法酶解,测定酶解产物脂肪酸含量,评价外源脂肪酶和花鲈消化酶对橄榄油、鱼油、猪油、棕榈油和豆油的酶解效果。
虾夷马粪海胆于1989年由大连海洋大学引入中国,现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由于其营养学研究匮乏,目前该品种养殖主要依赖海带等生物饵料.但是,单一投喂海带的海胆生长缓慢、饵料系数高、性腺发育不良,这极大限制了海胆养殖产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摄食生长实验探讨了饲料中蛋白水平(12、18、24、30和36%,分别命名为P-12、P-18、P-24、P-30和P-36)对海胆存活、生长、性腺发育和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皂甙和植物甾醇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和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分别于鱼粉基础饲料(FM)中添加0.38%大豆皂甙(S)、0.46%植物甾醇(P)、0.38%大豆皂甙+0.46%植物甾醇(SP),配制4种等氮等能饲料.试验表明,S组、P组虹鳟体增重和日增重系数均显著低于FM组,但SP组与FM组间无显著差异.与FM组相比,S组、P组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
本试验配制6组实用饲料,其中1、2组为正、负对照组(未添加蛋白酶)饲料粗蛋白水平分别为35%和33%,3-6组粗蛋白水平为33%(分别添加75、150、300和600mg/kg蛋白酶),饲养初始体重(8.08±0.18)g的异育银鲫幼鱼12周,每组饲料投喂4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研究饲料蛋白酶水平对异育银鲫幼鱼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结构的影响,以期确定其饲料蛋白酶适宜的
甲壳动物是否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糖仍然是具有争议的话题.为探讨日本沼虾利用糖的能力,试验设计了六组等氮等脂的含不同玉米淀粉水平(5-35%)的饲料,分析了不同淀粉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消化酶活性、关键代谢酶活性,以及关键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幼虾初始重为0.133±0.003 g,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养殖试验持续8周.结果显示,淀粉水平为5-15%时,显著提高了虾的增重,淀粉水平为5%时,虾的
为探究中性植酸酶对草鱼幼鱼生长、免疫以及磷利用率的影响,本实验配制了分别含有2.0%,1.5%,1.0%,0.5%磷酸二氢钙的四组草鱼饲料(对应的饲料组为P2.0,PP1.5,PP1.0,PP0.5组),除了P2.0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添加了300mg/kg的中性植酸酶(溢多利公司提供).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在55~65℃之间.初始重3.5±0.01g的草鱼饲养十周后,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增重率、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