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省级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建设方案探讨

来源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k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针对目前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大多采用GPS系统授时存在可靠性低的问题,在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及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组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阶段电力业务对时间同步的需求及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现状,结合北斗授时系统的高可靠性及已建成的SDH地面传输链路的优势,探讨了省级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方案,并给出了基于不同时间基准源的时间同步系统的工作方式。本文的探讨为电网时间同步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针对中长期电力负荷预测常采用的最小二乘回归(original least squares,OLS)建模,其因共线性问题造成回归模型解释性差、预测能力下降的问题。应用部分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提取了对预测变量有很强解释性的主成份,建立的回归预测模型可克服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问题,具有先进性,预测结果更准确。为了验证预测模型的成分解释能力及预测性能,收集了辽宁省近
随着以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的大力发展,大规模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接入电网,降低了电网抵御电压跌落的能力。为此,要求并网双馈风力发电系统能满足电网安全和稳定运行的相关规定,在电网电压跌落情况下能够保持和电网连接,并且能够向电网提供无功支持。本文介绍了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运行的相关规定,就现有的双馈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运行技术进行了综述,分析了不同低电压运行技术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应低电压运行技术的关键问题
本文针对电力电缆铺设环境特点及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新型全光纤电力电缆防盗预警系统设计方法。该系统采用复合在电力电缆中的光纤作为传感器,通过采集和分析电力电缆周边的振动波形,实现对电力电缆偷盗、破坏等入侵行为的实时监控与识别。实验证明,系统对光纤沿线的电力电缆周边发生的振动事件能够进行有效的监控,测量距离大于30km,定位精度±25m。
本论建立了煤矿高压电网单端系统电路模型及仿真模型,确定了A型测距算法,以不受波速影响的单端测距算法为补充,利用ATP软件与MATLAB软件相结合,对在不同频率下的各模量行波,应用主测距算法和补充算法进行了故障测距及测距误差的仿真,仿真表明最终测距结果能够满足为完成井下多级电缆线路纵向选择性保护所需的测距精度要求。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调度数据专网系统应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根据已建成的变电站调度数据专网“双平面”系统,结合实践经验,针对厂站端业务系统接入调度数据专网“双平面”的改造进行分析探讨,能有效促进调度数据专网“双平面”的厂站端业务系统接入建设管理。
本文针对石油化工的电网监控系统中数据采集子系统所面临的厂站地域分布广、通讯规约种类繁多、采集终端设备数量庞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源数据采集的前置分组-厂站-实体-通道-终端的采集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形成了一种多源数据采集的动态分配与分组方法,实现了不同厂站内的不同数据源、不同的通讯终端、不同的通讯规约的多条通道灵活统一接入石化电网监控系统。
本文通过分析OTN技术应用电力通信系统混合组网时,所面临的设备选型、网络规划、业务调整等问题,提出不同电力通信混合组网下可参照的组网模型,并对光层和电层下多种保护方式特征进行了比较,针对当前电力通信业务在混合组网时的承载策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议,最后给出了混合组网实例作为应用参考。
随着IEC61850标准体系的完善和智能变电站建设进度的推进,基于网络的时间同步系统在智能变电站建设中有了相当多的应用。本文通过介绍智能变电站对时间同步需求和网络时间同步协议技术特点、工作原理和组网方式,分析了目前网络时间同步系统在智能变电站应用中优势与不足。对于IEC61588网络时间同步系统在系统管理、产品设计和网络结构上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了一种基于智能变电站网络流量仿真技术的安全测评方法,
IEC-61850通信协议是一个完整的变电站通信体系,对于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关键部分。GOOSE是IEC-61850中定义的一种通用变电站事件模型类。本文分析了GOOSE的控制和报文规范,详细介绍了GOOSE报文语法结构。
分析了在智能电网中的SCADA即数据采集和监视的数据需求、控制需求、应用需求、新技术需求,阐述的特征包括:量测基础数据带质量标志和时标上送,以更真实的反映系统的状态;实现多控制目标单报文控制,以提高遥控与遥调的效率;实现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与遥视系统的融合,以加强监控的有效性;合理使用外部数据、面向网络、模型数据集成,让SCADA更全面;可视化技术、海量信息处理技术的使用提升SCADA的实用性。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