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铁盐去除钒溶液中的杂质砷的试验

来源 :第三届钒产业先进技术研讨与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针对攀枝花红格南矿区的钒渣浸出液含砷量较高,传统工艺处理时得到的钒产品中砷含量高于国家标准的情况,采用铁盐法除砷,制备高纯的V2O5产品。本文考察了初始pH、温度、时间、m(Fe)/m(As)、静置沉淀pH等因素对除砷率和钒损的影响。实验结果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为3,在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40min,然后加入NaOH调节pH至6,保温10min,静置12h.在此条件下,除砷率达到88.46%,钒损为4.26%,溶液中的As含量在0.035~0.076g/L,得到的98%的V2O5中的As含量小于0.01%,符合国家标准GB3283-87.
其他文献
"首舒"生态采暖系统,具备42项国家发明专利及质检权威认证报告,采用纳米远红外分子运动制热技术,通过大量自由电子受电能激发产生不规则的跃迁运动而产生隧道效应,产生大量热量,隧道效应产生的热量被碳纳米管和复合高分子材料中的集波组分立即吸收,再借助碳纳米管的高效传热特性以远红外线的方式向外传递.系统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达50年,具有显著的空气净化作用。
汇报内容第一章、工程概况第二章、岩溶分类第三章、岩溶整治措施及工程实例第四章、对岩溶整治的体会第一章 工程概况一、工程概况贵阳至广州铁路正线长857krn,跨黔、桂、粤三省区,是西南地区通往华南沿海地区快速、便捷和大能力铁路通道.贵广铁路从贵州高原、经广西倾斜盆地到珠江冲积平原,地形起伏大.
会议
1 前言2 大坝接缝灌浆施工情况3 遗留灌区检查及分析4 处理措施及要求5 细缝灌区处理效果6 相关问题探讨7 结语三期枢纽工程大坝及电站厂房典型剖面主体工程开工 1994年12月14日水库蓄水至135m、船闸试通航 2003年 6月18日首台机组发电 2003年 7月18日大坝全线到顶 2006年 5月20日水库蓄水至156m 2006年 10月27日左右岸电站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2008年10月
会议
1 概述随着我国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为此,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受理有关建筑工程质量纠纷的案件也有上升趋势.为使司法部门对工程质量问题做出科学、客观和公证的判决,经北京市司法局批准,于2004年6月18日在北京市成立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建筑工程质量司法鉴定中心.该中心由北京乃至全国著名的建筑工程专家为司法鉴定人组成.中心接受司法部门或当事人的委托,根据工程质量特征及类别,
会议
钢的贝氏体相变强化是除固溶强化、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外一种有效的强化手段,然而当人们对贝氏体钢强度提出更高要求时,单纯依靠一种强化机制很难满足要求.为此,将在贝氏体相变强化基础上,引入析出强化,以提升钢材强韧性.本文通过热模拟实验,就高N微合金V钢在贝氏体区的析出行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条件下的析出量数据及不同温度下的开始析出时间等数据,对于人们了解贝氏体析出行为有重要参考价值
V-4Cr-4Ti因其优异的性能而作为核反应堆用候选结构材料。采用CaCl2-NaCl熔盐电脱氧法在直接将V2O3,Cr2O3和TiO2混合氧化物电化学还原制备V-4Cr-4Ti合金。考察了电解电压、时间等参数对电解的影响。采用XRD,SEM,EDS等对电解产物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采用熔盐电脱氧法制备的产物VCrTi的比例接近目标合金的组成92∶4∶4.据循环伏安曲线测试结果,四
多钒酸铵返溶是工业上生产高纯五氧化二钒的重要步骤.采用pH标定法测量多钒酸铵的返溶率,在氢氧化钠浓度为0.5mol/L,液固比为20∶1的现行生产工艺条件下对多钒酸铵返溶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动力学试验与计算结果表明:多钒酸铵的返溶率随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多钒酸铵返溶的动力学模型为液膜非稳态扩散模型,受液膜非稳态扩散控制,表观活化能为6.15kJ/mol;适当增大搅拌速度、适当升高返溶温度都
采用砷酸铁沉淀法对钒铬溶液进行除砷,以H2O2(30%)作为氧化剂、Fe2(SO4)3为除砷剂,研究了溶液pH值、铁砷比(Fe/As)、沉淀温度及反应时间对钒铬溶液除砷率的影响,得到了较好的除砷工艺参数,在该条件下除砷率可达90%以上,钒、铬的损失率均在5%以下,采用除砷后的钒铬溶液得到的V2O5中As含量小于0.01%,满足相关质量标准要求。
以五水硝酸铋(Bi(NO3)3·5H2O)及偏钒酸铵(NH4VO3)为原料,利用TG-DSC对固相煅烧法制备钒酸铋的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升温速率下,反应均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DSC峰值温度为400.67-425.95 K,反应同时在固、液两相中进行;第二阶段的DSC峰值温度为516.86-551.57 K,为固相反应;两个阶段的反应均涉及到体系副产物的分解及产物晶型的转变与完善。分别
因传统的钠化焙烧提钒工艺的限制,转炉提钒的过程中不能加入碱性造渣剂进行脱磷,导致后续半钢炼钢脱磷负荷较重。近年来,钙化焙烧清洁提钒新技术的发展使得转炉提钒过程中加入碱性造渣剂成为可能。本文以转炉提钒过程中加入碱性造渣剂生成的高钙钒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直接焙烧-碳酸钠浸出的提钒新方法。该实验采用单因素控制法,研究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浸出时间、Na2CO3浓度、液固比对钒浸出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