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与变通间的游移--“战国策”派学人对“五四”精神的理解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ja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及其致力文化传统改造及现代观念传入的本质,以及五四后中国社会思潮从“侧重个人解放”到偏向“集体主义时期”的逆转,赋予了当时代成长起来的“战国策”派知识群体以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双重性格。受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及1930—1940年代中期欧洲战场的烽火和中日战争艰难境况的影响,他们认为:世界进入了“战国时代”,对于国家、民族的现实需求而言,作为“春秋时代”理念体现的五四精神必须进行变通,现代性价值的坚守是第二位的。“战国策”派学人从对五四精神的批判切入,进而反思中国现代思潮无助于救亡的虚妄性,试图昭示时代需求与价值内核间的深刻矛盾;他们继承了五四对国民性改造的精神,沿着“尚力”之路,结合尼采思想强调“力”及“英雄崇拜”,批判宋代以来中国“无兵的文化”及“德感主义”,希冀通过对“民族文学”的倡导,培育民族意识以适应抗战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战国策”学人开始批判“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理念,视自由主义思潮为民族精神凝聚的大敌,并理想式的设想战后自由主义体制的自然复归。战国策派学人对于五四精神的批判及继承,在近代中国救亡需求的现实面前发生变异,产生了技术性选取的扭曲。对于这一精神指向的变异而言,“战国策”学人群体是一个相当典型但并非唯一的案例。
其他文献
日本歧阜县师范学校教师铃木重远在1878年(明治11年)为同校两名教师编写的中国史教科书《支那史略》而撰写的序言中,批评在明治维新后“文明开化”的风潮中,时人喜新厌旧,争读万国史而对中国历史“疏然无视”。认为一个通达之士在重新交(西洋)的同时不应该轻旧识(中国)。铃木重远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和在江户时代熟读儒家经典的许多日本知识人一样。亲身经历了明治初期急风暴雨式的欧化浪潮,他们目睹明治维新后英文
朝鲜第二代领导人金正日面对冷战后内外严峻形势,实施了“先军政治”,朝鲜“先军政治"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原因,并已在思想理论和政策制度等方面得到全面阐释和贯彻,对朝鲜内外政策具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对朝鲜“先军政治”推行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主要内容等做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传统语义学中有学者认为多义范畴不能归纳为一个抽象意义。或最终的归纳会变得毫无意义,而认知语义学也大多认为多义范畴为典型范畴,不承认最终的抽象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选取多义词尾“( )”的用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多义词尾的用法中可以抽象出一种最大公约数。建立一种语义关系函数式,其中的语境条件成为该函数式中的自变量,普通意义而言的语义则成为语义函数中的因变量。这一结论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多义词尾具有。相
韩国语“(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对未来的[预定]、[推测]、[意志]、[可能性]、[必要],本文从“( )”的意义出发,探讨了它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并进行语料的统计,考察了各种意义的“( )”及其汉语对应形式所占的比例。
文章讨论了韩汉文中多项句首状语共现的次序并对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对比。首先我们总结了韩汉多项句首状语共现的成分和次序。是韩汉两种语言共有的一种语法现象。通过语科统计,本文认为韩汉句首状语的功能有三,限制功能、强调功能、语篇功能;韩汉句首状语均遵循末尾焦点原则和前端重量原则。多项句首状语语序而言,韩汉均为状语[+关联]>状语[+语气]>状语[+范围]>状语[+状态]。否定副词、拟态词可以充当韩国语句首状
翻译过程是把原文的文字信息和场面信息传递到译文的过程。场面信息在传递原文信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翻译的关键所在。每个词都有固定的感情色彩,但进入一定的语言环境之后,感情色彩会发生转移,其转移要依靠场面信息。本文从信息论的角度,结合词语的动态性探讨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场面信息中的变化以及汉朝翻译中场面信息与词语感情色彩的转换关系,试图归纳场面信息的识别方法与场面信息最终确定词语感情色彩的规律。
翻译要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本文研究其中的句式变量,即复句内子句的容量与关系。我们对短篇小说《黄昏里的男孩》原文与韩语译文进行了统计,我们发现,以句读为分界点,此类小说译为韩语时,韩语句子总数与汉语句子总数存在一个差额,韩语要多于汉语,说明汉译韩时合译少拆译多。通过分析拆译句的子句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拆译句大体集中在几类句式上。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中,元朝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尤为特殊,元朝与高丽人员往来状况与历代相比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通过回顾、梳理与整合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国内在元丽人员往来与交流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从而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地缘政治理论是国际政治关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朝鲜半岛地处东北亚中心,地缘政治的原因使得朝鲜半岛局势的安危直接关系到中国安全。冷战后,中国适时调整了朝鲜半岛政策。在维护与朝鲜传统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建立并巩固与韩国的战略合作关系,“南北并重”是中国朝鲜半岛政策的基点。今年是中朝建交60周年,也是两国政府确定的“中朝友好年”。然而,朝鲜核问题的迂回反复不仅对东北亚地区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给中朝关系
中国史学从晚清以后开始渐显区别于古代史学的若干“近代化”特征,王国维说“道咸以降之学新”1,其中“以降”二字的历时性意味颇为明显,即指中国学术自鸦片战争以后在新旧中西诸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下的趋新过程。事实上,学术变化较之社会变化往往更为平缓滞后,即使19世纪后期被李鸿章称为“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然而史学的“近代化”依然若隐若显,直到五四时期,近代中国史学的真正“变局”才终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