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棒孢霉叶斑病病原rDNA-ITS鉴定

来源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d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蕉叶斑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类世界性病害。田间叶斑病症状多由几种病原复合侵染形成,且各种病原对药剂的敏感基线不同。作者在进行香蕉叶斑病菌生防菌筛选研究过程中发现,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抗性最强,其分生孢子经培养与原寄主上的有显著的差异,该菌在培养过程中菌落形态及致病力也有较大的变异。本研究以香蕉叶片上分离的香蕉棒孢霉叶斑病菌为研究对象,PCR扩增其ITS序列并分析,旨在为香蕉棒孢霉叶斑病菌的鉴定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为了指导烟草青枯病的药剂防治,本文采用纸片法和平板培养法测定了从云南省文山州和保山市采集分离的72个烟草青枯菌对硫酸链霉素的敏感性.纸片法测定结果表明,硫酸链霉素浓度为100μg/ml时,在测试的20个菌株中,Tb75和Tb117的抑菌圈直径小于1cm,占总菌株数的10%.Tb79、Tb76、Tb32、Tb10的抑菌圈直径在1~1.5cm之间,占总菌数的20%.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引起的组织坏死性病害.由于尚未发现真正的抗核盘菌的资源,目前生产上对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主要是依赖于化学农药.一些杀菌剂,如多菌灵,因其杀菌谱广,防病效果好,曾受到广大油菜种植户的青睐,广泛用于油菜菌核病的防治,并在一定年份内使菌核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连续多年的使用使核盘菌对其产生了很强的抗药性.因
采用菌落直径生长速率法,并用叶盘漂浮法加以比较,测定了致病疫霉菌甲霜灵抗药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对5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关系.测定结果表明,致病疫霉菌对甲霜灵和霜脲氰存在正交互抗性,烯酰吗啉、氟吗啉、嘧菌酯、吡唑醚菌酯与甲霜灵和霜脲氰无正交互抗性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 de Bary]引起的油菜菌核病是我国油菜生产中最重要的病害.近几年随着油菜免耕栽培制度的推广和大气温度的上升,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出现了新的变化.2008年和2009年在武穴市和黄冈市调查了棉花—油菜连作田和水稻—油菜连作田两种类型田,进行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动态研究和菌核病田间防治试验,探讨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与盾壳霉防治
本文从河南驻马店地区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田采集小麦根部样品,采用1%CTAB法提取DNA。使用100ng纯化好的DNA进行PCR,扩增程序为95℃预变性5min,然后95℃变性30s。57℃退火40s,72℃延伸40s,共30个循环。最后回收纯化DNA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载体,鉴定阳性克隆后,挑取阳性克隆送至公司进行测序,然后对获得的序列在NCBI上与已经发布的序列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与NCB
本文对262份材料组成的小麦微核心种质白粉病抗性作了鉴定与对抗病基因分子进行检测,为中国小麦资源重要性状的精细鉴定和筛选、重要功能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本文以分别从陕西白水、旬邑、永寿、礼泉、杨凌等果区的枝干病瘤、枝干溃疡斑和病果上获得的7个分离株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测定比较了引起不同症状类型的轮纹病菌的不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的异同和对不同类型化学药剂的敏感性。
嘴突脐孢(Exserohilum rostratum)是广西香蕉上的一个叶斑病新病原菌。本文通过调查广西香蕉主产区叶斑病病原真菌分布情况,对该菌香蕉突脐孢叶斑病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利用现代分析化学手段鉴定了玉米弯孢菌毒素结构,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构建ATMT突变体库,并从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了毒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进而利用分子生物学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Clt-1基因进行了分析。
本文采用菌丝块保湿法接种法,选用感病品种"富士"和抗病品种“秦冠”的一年生枝条作为测试寄主对172个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菌株对富士致病力的平均病情指数的范围是0.36-61.48;对秦冠致病力的平均病情指数的范围是2.2237.78。通过平均病情指数反正弦转换后于SAS作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无论对富士还是秦冠,菌株间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菌株病情级数的分布情况,利用SAS进行多变量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