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法制实验室”综合德育课的实践

来源 :第二十届京津沪渝四市区德育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办于1954年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是长宁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是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的附属中学。学校确立“尚法”的理念,充分利用华东政法大学的资源,逐步开发、研制、实施了内涵较为丰富的“明德尚法”主题轴德育综合课程。本文以华东政法大学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类活动为例来理解综合德育课程。
其他文献
东城区景泰小学德育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围绕“人”这个主体来实施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景中感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在学习生活环境中陶冶,在学习生活交际中成长。在其教育过程中“细节德育”是该校的教育特色,并遵循着该校提出的“做人比才华更重要”的教育理念,而最终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也是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做遵循的教育理念。本文还介绍了《文明细节天天用》德育校本教材的研究目标和实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北京城中心位置,校园文化以“善”为主题,大厅设计的理念围绕老子著名思想——上善若水,楼道每层都有独特的善行主题。学校188名学生中,外地务工子弟占到了88.9%以上,家长中初中文化及以下程度也近80%,本市户口的学生多为低保家庭,学生们质朴、踏实、有上进心,学生家长为了生计,工作忙碌,无暇照顾辅导孩子,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养成难以形成系列教育。结合学校的独特校园文化、外来务工子弟居多的
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的重任,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德育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德育课教学必须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新一轮的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要任务。德育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德育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
戏剧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审美教育,它是陶冶学生高尚情操的有效途径,更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有力武器。本文简要介绍在开展戏剧校本的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开发学生人际关系智能与自我认识智能的几点体会。
以天津市南开外国语中学问题学生为例,分析其问题学生的形成因素,并采用情感投入的方法化解学生心理负担,使他们重回集体。因此,笔者指出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结构和行为习惯同教师的培养目标往往有一定的差距。遇到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教师应冷静控制情绪,力求通过情境感染,调整、纠正和巩固其行为。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作为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应该充分认识到,在影响班级教育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学生居于首要地位。班主任要善于把自己的管理思想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行动,创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采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正确的激励手段适时的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古语有云:“教者也,长善而救其失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学生除了在学校安排或教师指导下从授课和教科书中学习外,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因素是以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学校生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本文试从营造个性班级文化的角度,谈谈如何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
德育课程下的师生角色定位与和谐成长是德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是中国教育学会的重点研究课题,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难点,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尤其在现在德育课程“知行脱节”的现状下,德育课程下的师生角色定位与和谐成长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方向与途径。文章介绍在德育课程下,让多重互动贯穿于课堂始终,让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泼生动,让学生不断获得自主的体验,让师生关系得到民主平等发展,进而完成教师与学
节庆、纪念日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是对青年学生的宝贵教育资源。一年之中所经历的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同子凝聚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情感和价值观念,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笔重大的文化遗产。以笔者所召开的一堂名为“中秋月是故乡明,一样清辉一样情”的主题班会为例,节日的时代感若能很好地把握,即使节日原有的祭祖功能有所减退,但其文化象征意义被学生吸纳后,将永不会消散。
职校毕业生大部分要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各种工作岗位。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择业教育、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德育管理工作、创新德育工作机制、提高德育实效,是适应社会转型期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因此,中职德育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教育形式,切实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