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地震活动性与地震危险性分析

来源 :第十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er0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某低中放废物处置预选区的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性,对研究区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进行了修正,采用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法对该预选区不同超越概率水平的基岩峰值加速度和烈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基岩峰值加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认为预选区基岩峰值加速度分布与潜在震源区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处置场的选址提出了建议.
其他文献
隧洞工程是大量交通、水电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BIM数字化建模通常需要更多的地质勘察勘探资料作为信息化建模的基础.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在不少隧洞工程项目的早期设计阶段,缺乏地质勘察、勘探资料.这给此阶段的BIM设计应用带来困难,也与当前普遍存在的"项目设计周期短、需要快速提交设计产品"的现状相矛盾."乏勘察勘探条件下的BIM设计"能够解决此阶段勘探资料不足的难题,使得依托BIM设计应用快速提出可用
为了判定八里扁隧道在掘进过程中断面处围岩及其支护体系的稳定状态,揭示隧道围岩变形、破坏及稳定的机理,根据隧道断面ZK77+835处围岩变形的监测数据,建立指数函数回归模型,进行精度判定和监测数据分析,同时进行BP神经网络位移反分析与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指数函数模型对断面ZK77+835处围岩变形值进行回归分析的精确度较高;围岩变形存在3个发展时期,从位移值和位移速率两方面可以判定,在监测15d
通过梳理施工及收集的147个工程地质钻孔,对比了洋口港地区50m以浅土体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厘定了工程地质层序,将土体划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16个亚层.综合考虑地貌单元、成因类型、土体结构特征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将研究区划分为海积平原工程地质区、三角洲平原工程地质区和滩涂围垦工程地质区,在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主要持力层和不良地质体进行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条件
波浪会引起松砂和中等密实度的砂质海床发生液化,海床液化直接影响着海洋构筑物的安全.目前文献中常用的液化判别公式主要基于有效应力和超孔压的概念提出.在对当前文献中的4种主要液化判别准则的物理意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波浪作用下海床应力和孔压的解析解,对不同计算参数条件下4种液化判别准则得到的液化区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了4种液化判别准则的适用性,主要结论为:基于海床平均有效应力的液化判别准则b,在
地震引发饱和砂土场地产生液化大变形,其中包括地表震陷造成的地面建筑不均匀沉降,尤其是饱和砂土场地液化引发侧向流滑加剧地表侧向变形,从而造成桩基和埋置管线等结构损坏.本文参照离心机试验对应的自由场地模型,基于OpenSees有限元计算平台,采用适合土体液化变形的边界面塑性本构,将三维自由场简化为一维剪切梁计算模型,并分析了地面倾角、砂土相对密实度、不同地震波特性及其峰值加速度等因素对地表侧向变形的影
杨房沟水电站右岸布置两条导流洞,导流洞施工期洞身共设置13个永久监测断面,通过已安装的多点位移计、锚杆应力计、锚索测力计获取的大量施工期监测数据及成果分析表明:导流洞洞身变形主要发生在左边墙,下层开挖施工对洞室稳定影响较大,且爆破对边墙的影响要比顶拱大.目前变质粉砂岩洞段以及转弯段左右边墙部位围岩存在应力调整,但围岩整体己趋于稳定.安全监测较好地指导了现场施工组织,为工程的顺利施工保驾护航,同时也
汶川地震导致崩塌滑坡等松散固体物源剧增,为泥石流的形成和加剧创造了基本条件.堵沟溃决型泥石流的形成过程特殊,暴发突然,历时短暂,规模远大于正常泥石流,侵蚀携带能力较强,常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以汶川震区七盘沟泥石流为例,分析了泥石流的基本形成条件,详细阐述了堵溃点基本特征,重点分析泥石流多级堵溃过程,为进一步认识震后堵溃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参数取值、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本文基于Abaqus UMAT子程序开发的弹塑性边界面本构模型,建立动单剪单元试验模型和砂土三维分析模型.分析了地震特性对砂土震陷的影响,重点对地震荷载下,不同相对密度及黏粒含量的砂土震陷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当砂土黏粒含量小于30%时,随着黏粒含量的逐渐增加,砂土竖向应变减小;当黏粒含量大于30%时,随着黏粒含量的逐渐增加,砂土的竖向应变逐渐增大.并且震陷中的大部分竖向应变在地震最大峰值加速度时
2015年12月7日,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斯坦境内发生Mw7.1地震,1911年在附近曾发生过类似级别的地震并引发了约10亿立方米的山体滑坡堵塞Murghab河形成堰塞湖.对本次地震同震变形的认识,可以为揭示发震断裂展布和区域构造运动模式,分析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评价工程地质条件提供重要的支撑.本文采用大范围、高精度的InSAR技术对欧空局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卫星获取的地震前后SAR
沿河公路路基冲失水毁机制,实质是路基岩土体抗冲刷能力与路基近壁水流冲击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水力学角度出发分析得到水流的启动切应力是沿河路基冲失水毁的动力来源,再从力的平衡原理出发,分析冲失临空面上部土体在自重作用下的破坏机制.根据实际工程算例对方法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预测结果比较符合实情.研究成果对沿河公路路基冲失水毁预测防治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