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沟煤矿W1121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防治研究

来源 :第十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掌握回采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矿压显现基本规律,使矿山生产稳定有序运行,结合冲击地压防治理论知识与现场实际监测,对其冲击地压防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综合指数法对工作面采、掘前进行了冲击地压危险评价,掘进工作面采用大直径钻孔卸压、煤层爆破等一系列防冲措施,可以有效地释放掘进头所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通过电磁辐射监测可知,掘进工作面应力集中区域为距离掘进工作面5~10m的位置.工作面推进度越快,微震能量与频次释放越频繁越强烈.微震事件由工作面上下两顺槽的附近产生,随工作面的推进,工作面的中部和前方微震事件比较集中.工作面通过切顶爆破、煤层松动爆破等手段,可以有效地释放爆破区域范围内的煤岩体积聚的势能,但未被弱化区域,形成了下一个应力集中区域,需后期接着处理,因此成为一个循环的处理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滩坑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设计、运行及坝体性状的分析,重点介绍了坝体分区设计、筑坝材料、碾压参数、分缝止水等方面的设计特点,并通过坝体变形、渗漏等监测资料分析大坝的性状.
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面板接缝表层止水塑性填料嵌填施工中,基本采用手工嵌填,质量波动很大,工程中常见不密实的现象.在新疆肯斯瓦特水利枢纽工程大坝面板表层止水施工中,采用了与GB塑性填料配套的GB填料挤出机组合台车进行止水施工.实践表明,挤出成形的填料外形美观、内部密实;且通过螺旋挤压加热后,既黏且软,可以更好地与混凝土面和盖板粘接.挤出机行进均速40m/h,显著提高了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了工人劳动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土石坝中发展非常迅速,铜止水是面板堆石坝防渗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面板堆石坝的铜止水一般由铜皮通过特殊的机械设备冷压成型.传统的施工工艺为,通过特殊的设备,一次冷压成型25~30m左右,然后逐个就位焊接,费时费工费料.本文通过特殊的机械设备,将铜止水一次冷压成型130m以上,然后一次就位,减小焊缝,确保铜止水质量,从而确保面板坝防渗体系的质量,而且能够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成本.
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往往位于山顶坳地、上水库主坝横跨沟梁,坝基通常坐落在向下游倾斜的斜坡上,若在此类地形条件下采用面板堆石坝,下游坝体会呈长贴坡型,不但堆石体工程量大,而且坝体抗滑稳定安全问题突出.针对此技术难题,以宜兴抽水蓄能电站上库主坝为依托工程,对下列关键技术:坝基抗滑稳定条件的测定、坝体抗滑稳定性和应力变形性状的预测、挡墙与堆石坝体的相互作用等进行研究.提出了下游坝踵设置重力档墙的混凝土面板
堆石料的粒径效应对其应力应变和强度特性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堆石料的缩尺效应一直备受土石坝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由于试验设备的限制,堆石料缩尺效应研究一直未能取得理想的进展.近年来,颗粒流数值试验方法为堆石料粒径效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分析了粒径效应对堆石料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探讨了面板坝应力变形数值模拟中堆石料粒径效应对坝料本构模型及模型计算参数的影响,基于"南水"双屈服
本文采用三维非线性动力有限元法对某地震高发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分析表明: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体作为一种非线性材料,在地震作用下随着基岩地震波峰值加速度的增大,坝体动力加速度反应量值增大;坝体、面板动应力及永久变形动力反应规律与动力加速度一致.而坝体动力变形的增大、动剪切模量降低和阻尼因素增大,致使堆石坝的基频降低,坝顶加速度放大倍数则表现出对数式递减现象.
那兰水电站面板堆石坝为我国趾板基础布置在河床冲积层上的第一座百米级高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09m,坝基开挖后河床冲积层最大厚度18m,河床部位坝体与坝基采用趾板、连接板、混凝土防渗墙的形式,坝体主要采用河床砂砾料填筑.工程于2005年水库蓄水运行至今,已安全运行近10年时间.本文简要介绍那兰坝设计施工情况,并依据监测资料重点介绍那兰面板坝10年来坝体变形和渗流的运行性态.
北皂煤矿海域二采区回风巷围岩强度低、自承能力差、变形速度快,巷道支护困难,结合回风巷膨胀性软岩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围岩变形机制,设计了高强度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方案,巷道断面采用圆形,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钢管选用φ194mm×8mm钢管,接头套管选用φ219mm×8mm的钢管,充填C40混凝土,支架壁后辅助钢筋网支护和混凝土喷碹支护,通过巷道施工和现场监测分析可知,支架的变形范围在20~80mm之间,最大
断层赋存带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对于巷道支护和采区优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针对山西正利矿地质条件,通过现场监测分析了断层区域内锚杆锚索载荷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断层区域内矿压显现规律与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相似模拟研究了采场支承压力和断层构造应力的分布特征,验证了两条断层间的动压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表明,两条断层之间,工作面的动压影响范围大约在30m以内,工作面前方10m为矿压显现剧烈区域
以淮南矿区部分13-1煤回采巷道为工程背景,在开展地应力、围岩力学参数测试基础上,获得淮南矿区深部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的应力分布特征;通过逐级加载近似模拟了浅埋、深埋、深埋初掘、深埋回采动压等不同应力环境下的矩形、直墙拱形2种断面煤巷围岩应变、变形及破坏特征;对面长、埋深、采高、支护体长度开展了正交及补充试验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深部典型回采巷道围岩拉压应变分区现象、帮顶大变形且变形量相当等大变形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