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一种语义学和现象学的释义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贯穿了整个哲学史;在某种意义上,对此问题的探究也构成了哲学的核心使命.正因如此,哲学史上有关人的思考可以说是林林总总,且层出不穷;不夸张地说,有多少位哲学家,甚至就会有多少种有关"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这些思考不论是相近还是去远,都构成了"人"这个同一性概念的差异化的不同侧面.可以从现象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一般性描述:人就是与世界和他人共在的,并在这双重关系中构建其自身的,能在与应在、潜能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辩证运动;他通过符号化的能力而拥有自己的历史及历史意识,并因此而能不断积淀起更大的创造力,以筹划自身更好的存在。
其他文献
伽达默尔的“我-你”关系是从解释学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的斗争中发展出来的,是解释学中的对话关系在对于自然科学的认识论的主客关系的胜利。由于真正的历史正体现在连续“我-你”关系的理解事件(对话或交往实践)中,而“我-你”关系的理解(对话或交往实践活动)又是以善良意志为基础,并且也是以善的共同体为发展方向的,因而真正的历史本身也是以善为动力和目的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与伽达默尔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胡
伽达默尔将他所主张的语言的普遍性建立在奥古斯丁所说的内在语词(verbum cordis)的基础上,这并非忽视外在言说出的具体的话语,而是要将语言置回其正确的解释学视域。语用活动(actus exercitus)无法完全涵盖意指活动(actus signatus),但语言的普遍性并不会因为语言的有限性而受到限制,因为解释学具有反思语言达到它们目的的限度,“语言的失灵(Versagen)证明语言为一
伽达默尔早期一直致力于柏拉图哲学研究,而柏拉图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现其哲学思想,伽达默尔正是在柏拉图的“对话”中发现了诸多诠释学思想的范型,并通过对柏拉图“对话”的诠释学改造,形成了诠释学“对话”。对于伽达默尔来说,诠释学现象是一种具有问答服构的“对话”过程,而这种理解的“对话”彰显了诠释学在文本诠释和翻译实践,乃至整个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性。
本论文旨在通过分析‘父子相隐’和‘直在其中’的意义,考察‘直躬’故事中体现的儒学中的正义的特性。‘直躬’故事明确的向展示了叶公和孔子观点的差异,很好的显示了儒学中所规定的正义的特征。就像根据观察事物的位置的不同,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一样,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是由于理解世界的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的难以达成一致观点的论争。根据把人看做是个体性存在还是具有关联的存在的不同,就会在‘证’和‘隐’之间做出不同的选择;
政治的合法性问题是启蒙时代政治理论中的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但又是统摄启蒙政治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和苏格兰的"正义"德性政治理论都可视为针对政治正当性问题而所做出的具体阐释.遗憾的是,阐释权利、重视正义规则的理性主义政治理论被指责是造成"政治合法性危机"的罪魁祸首,由苏格兰的"正义"德性理论发展出的自由主义思想也无法摆脱"政治合法性危机"的罪责.本文重点考察苏格兰
后来台湾学者赖贤宗教授在西方诠释学的影响下,撰写了《佛教诠释学》一书,而我自己也曾写过此类的着作,叫《“心悟转法华”——智颈“法华诠释学”研究》。无论是拙作还是赖教授的大作,都是所谓的学术着作,主要是探讨佛教解释之理论的,因而读起来颇为佶屈聱牙,对于佛教教化无甚意义(这也许是所有佛教学术着作的共同特点),虽然内中不乏古代高僧大德解释佛经或佛教思想的具体案例,但由于时空大挪移,它们对于今人来说也都有
伽达默尔的“历史性的解释学”以艺术作品的理解作为其典范,由此切入点而进入到对效果历史的理解,这是“历史性的解释学”的核心和重点,最后以理解的语言性作为归宿,建立了真正具有普遍性的解释学,由此而构建了“历史性的解释学”整个体系。伽达默尔的“历史性的解释学”是海德格尔所揭示的“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与哲学的解释学相结合的最重大成果,又是在存在论一生存论上对精神科学解释学的全面构建,从而在存在论一生存论上
以利科对记忆、遗忘和想象的沉思为主要基础,粗略地测量了生活世界的内容面向所覆盖的辽阔领域,这是胡塞尔通过发生现象学发现和初步勘测过,但却未来得及深入耕耘的领域。当以作为内容面向的生活世界为视角来重新理解利科这些思考时,不难把它们都看作是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借此,就能把利科的历史存在论解释学、遗忘存在论解释学和彼在存在论解释学统贯起来,以构成对人类生存的解释学处境、对生活世界的超越论
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的现象学反思是现象学者,特别是汉语现象学者未来的的职责和任务。本文将主要聚焦于其中的一个问题,即有关冥思沉定或寂静意识的问题。将首先概述耿宁对冥思沉定或寂静意识问题的描画并分析他的问题意识,继而回到阳明学(阳明后学)以及儒家思想的语境中检讨耿宁的“现象学的阳明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去面对耿宁所提出来的“阳明学的现象学”问题。
作为商品交换的艺术作品所形成的商业价值对于艺术作品来讲并不是一种本源的价值。商品价值是从属于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而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又是来源于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可以看出,某些艺术作品具有一种能力:它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地引起人们的思索,正是依据于这一价值,艺术作品才有可能被一次次重新传播,构成为商品。作为商品的艺术本质上来源于这一艺术作品中所储存的精神能量。艺术生产的精神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