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大型走滑作用在UHP变质岩折返中的贡献:40Ar/39Ar同位素定年结果提供的证据

来源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_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阿尔金地区新生代的大型走滑构造作用将形成在古生代的含有榴辉岩包体的高级片麻岩系抬出地表的事实,本文认为,形成在碰撞造山过程中的UHP变质岩系出露地表并非是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它们的出露可能与后期的特殊构造作用如大型走滑断裂等相关.因为从理论上推测,任何大型陆块的碰撞作用都会造成大陆边缘深俯冲到地慢之中即形成UHP变质岩,但是.并非是所有的UHP变质岩都能出露于地表,这可能取决于该造山带是否经历了大型走滑作用,因为只有大型走滑构造才是造成中、下地壳大规模出露的重要的构造机制.
其他文献
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已有的DGN平面地形图真实再现现实环境及其应用方法。
国内平原城市已成功运用航测技术进行1:500测图,该技术是否适用于山城地区尚需进一步试验,从而确认能否采用此项技术大面积低成本地更新旧图和突击大型紧急工程,满足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需要。本文论述了1:500航测数字地形图在山城小范围试验区的试验方法和结果,最后给出试验结论。
基于GIS的地籍信息系统是以海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所涉及的数据比传统的地籍系统更广泛。传统的高度集中的数据库已成为瓶颈,随着Internet/Intrannet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数据库将在地籍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分布式数据库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21世纪矿床学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基于地球动力学、流体地质学和非线性科学等前沿科学的新思路,探索巨量金属堆积的机理,发展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集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大规模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点是成矿地球动力学、层圈之间、尤其是壳幔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过程和结果以及制约其发生的动力学机制,强调特别事件、矿质巨量供给、巨大能量系统、流体等作为大规模富集成矿的几个重要因素.充分研究矿床的围岩和构造岩片的地质构
本文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剖分析和大比例尺地质构造填图揭示出,在早中生代期间该区经历了两次重要的逆冲推覆构造变形.第一期变形为由东往西的后展式逆冲推覆(D1),第二期变形为由西往东的前展式逆冲推覆(D2)(胡健民等,2004).在两期逆冲推覆构造间隙,先是沉积了水泉沟组火山-沉积岩组合,而后沉积的邓杖子组是一套快速堆积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浊流沉积组合,内部发育大量的来自寒武系、
南、北黄海盆地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结合带的两侧,构造背景较为复杂,盆内油气勘探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分析各时代的盆地属性及作用机制,对于指导深入油气勘探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已有很多资料表明,南黄海盆地和北黄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陆内俯冲、快速折返、造山带的去根化和崩塌作用,以及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的区域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介绍了于2004年对凌源地区张家口组的顶、底,义县组的底部层位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在典型剖面和关键控制点共采集测年样品17个,进行了单颗粒钻石的LA-ICP-MS的U-Pb测年,根据最新的测年结果:张家口组顶界年龄为130Ma左右;义县组底部层位形成年龄为125Ma~122Ma,表明张家口组的顶界与义县组的底界年龄有约5-6Ma的时间间隔.并得出相关结论.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的重大变化是近年来我国地质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近来发表的某些代表性研究成果认为,华北地区在早白垩世已进入全面的伸展阶段.然而,区域构造研究表明,晚侏罗世晚期-早白垩世早期(148~132Ma)燕山地区发生强烈的逆冲推覆事件(Davisetal,2001),早白垩世早期张家口组、义县组和九佛堂组被逆掩断层压覆(张长厚等,2004).我们近年的工作表明,东岭台组流纹岩(~1
根据大别山北缘中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将大别山造山带的隆升剥露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即早侏罗世以前、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和新生代,其中晚侏罗一早白垩世阶段最为剧烈.佛子岭群和卢镇关群的折返剥露开始于早侏罗世以前,超高压变质岩的剥露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之交,大别群折返剥露主要在新生代.
我们积累的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大别山中生代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是在早白垩世时期很短的时间尺度内骤然出现的,可称为早白垩世岩浆大爆发(magmaticflare-up).在大量野外观察基础上,对大别山花岗岩类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