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奥运会心理科技服务的基本特点

来源 :中国心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家广泛介入高水平运动队是现代竞技运动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它不仅促进了竞技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心理科学的应用与发展。本研究通过对过去30 多年中国知网有关奥运会心理科技服务研究报告进行检索,最终检索出14 篇文章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我国奥运心理科技服务的基本特点,为新一批运动心理学家的工作提供一定依据。
其他文献
以往研究揭示接触暴力电子游戏会降低共情,并导致攻击行为,而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却能促进共情,并增加亲社会行为.然而,较少研究从认知神经视角对亲社会视频游戏促进共情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本研究旨在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探讨亲社会视频游戏促进共情(认知共情)的电神经生理特征.46个被试随机分配到亲社会视频游戏组和中性视频游戏组中玩游戏20分钟,然后执行亲社会需要帮助的他人视角判断任务,并且收集该任务的ERP数
Facial expres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ignals encountered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The accurate recognition of facial expression is a vital factor in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interactio
一个浪漫关系的发展随着时间流逝有不同的进程和结果。新婚一些满意度很高的夫妻,随着时间的发展满意度和承诺越来越高;另一些夫妇,结婚初期也有很高的满意度,却经历了很激烈的冲突;还有一些夫妇,结束于分居或者离婚。研究者根据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
目的:探讨日常应激及其一般知觉应激维度、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与学业应激维度三个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维度的日常应激对于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进行检验,以更好的理解日常应激、功能失调性态度以及抑郁的关系.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35 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74 名,女生361 名,年龄范围:16 岁到22 岁,平均年
Previous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depth processing,but the neural distinction between 3D object and depth processing remains unclear.In the present study,participants viewed t
本研究重点探究女大学生不主动爱情告白的原因。研究首先采用开放性问卷对162 名女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女大学生不主动爱情告白的具体原因,在对信息进行编码处理的基础上,编制了初测问卷,问卷共46 道题目,包含7 道反向计分题;对问卷实施初测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同时进行人口学变量统计,而后对问卷实施再测并进行AMOS 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结论:(1)女大学生不会主动爱情告白的原因问卷具有四个初步的
目的:考察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行为的群体类型。方法:选取济南市29 家企业的1095 名科技人员,采用创新行为量表、任务绩效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调查表进行测量,对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行为进行聚类分析,并对不同创新行为类别在任务绩效、人口学变量和离职倾向内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根据企业科技人员在创新行为量表上的作答情况可以将其分为高创新行为组(15%)、中创新行为组(50%)和低创新行为组(35%)三个潜在
反社会态度是指对与公共价值标准和一般社会规范相背离的事件、行为和个体表现出稳定的认同、赞许和意图的内在评价性心理倾向。本文在回顾了反社会态度这一概念起源的基础上,对反社会态度的定义、测量、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矫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目前在定义方面,存在概念混用、术语不统一、定义界限不清晰等问题。
为考察青少年感恩与其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的方法,在江西省赣南地区抽取了282 名初中生,运用感恩问卷、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积极情感量表和移情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青少年感恩与网络利他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r=0.22,p<0.01).(2)青少年感恩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一方面,青少年感恩能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能促进网络利他行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青少年网络利
亲人的丧失通常会造成个体经历一种高强度的创伤体验,相当一部分丧亲者很难适应这种缺失,造成某些信念和世界假设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对丧失亲人之后的情绪问题上起着重要的作用(Bonanno & Kaltman,2001; Jacobs,Han-sen,Kasl,Ostfeld,Berkman,& Kim,1990; Schut,De Keijser,Van denBout,&Dijkhuis,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