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奠定一生教育基础--访李玫瑾

来源 :2016家庭教育国际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h_ki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阐明心理抚养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抚养比教育更重要,学习知识是教育,而抚养重在养的过程,同时明确父母的责任。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父母积极养育的内容、性质和评价方法,借鉴国外积极养育的应用推广经验,以构建适合我国国内社会需求的、推动全民实践儿童早期积极养育的系统方案。
文章就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自我成长,阐明应理清家庭中的关系序位,同时父母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并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笔者对10年来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中国高中生的家庭教育为主线,梳理四国高中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发现不足,以期改善中国家庭教育,为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建议:父母要学习沟通技能,做民主型家长,拓宽与孩子交流的渠道;多给孩子鼓励和赞扬,让孩子与家庭成员及家庭环境更亲近;母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宜平和些、理智些,父亲的家庭教养方式宜投入些、温柔些;减轻家庭教育的压力,适当调整家庭期望值,增强孩子的
本文主要是尝试将人际冲突从社会学视角引入家庭教育领域,帮助人们加深对于人类冲突行为的认识,并通过亲子良性关系的建设、家庭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增加“冲突教育”内容,从而培育未成年人认识冲突、面对冲突、建设性解决冲突的能力,不仅对于治理校园欺凌可以起到治本作用,而且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培育了下一代公民。
教育一个人最好的机会是当他做对事情的时候。一个人做对事情的时候才是教育最佳的时机,做错事则是跟他建立感情最好的时机,同时也是让他成长最好的时期,比如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家长可以说我小时候也犯过同样的错,我们想想应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才是引导他、帮助他最好的时机,而不是立刻指责。因为这意味着家长在划清界限—这件事是孩子做错的,与家长无关。但其实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跟家长有关,家长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在孩子
教育的基础是家庭,一个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质量绝大部分取决于父母对他的爱和支持,不在于父母自身的受教育程度。父母应在孩子身上学会有耐心,尊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等,现在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越来越平等,父母可以从社会上学到东西再传授给孩子,孩子同样可以学习之后,回家教授父母。
在正面管教中有一项重要的教养原则,即父母要具备良好的榜样模范作用,如果父母没有能力做到自己提出的要求,那么也无力教育孩子。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呈现的是对自我的关爱和关怀。也就是说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父母无法保持冷静,做到关照自己的内心,那么父母也就无从将正确的理念传递给孩子,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更多的是负面信息。
一个父母靠什么教育孩子?研究发现靠学历不行,靠收入也不行,靠社会地位更不行,实际上决定一个父母能不能把教育搞好,关键是父母的教育素质,而这不是先天的,是需要学习的,教育素质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教育理念,第二是教育方式,第三是教育能力。普通老百姓能把孩子教育好,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人却未必有这种素质,这需要做父母的智慧。
文章介绍了阅读对亲子教育的作用,阐明不去阅读、不好好学习的家长是很不负责任的,同时指出现在的教育和一百年前的教育差别很大,过去的教育是让人一定要标准化,而现在的人已经完全个性化,所以要打破过去教育的方法。
写作不应该仅仅有教师的阅读,父母也要学习。比如家长日常的观察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看世界的过程中传达给孩子的理念,以后会变成作文中的中心思想,看的过程中发出怎样的感慨,以后会变成情感表达,整个过程中先记住哪些,再看到哪些,变成一个写作的顺序、结构。有一些地方要一路追问孩子,这样会变成写作的细节。家长在家庭中没有做这方面的功课,老师在课堂上再怎么开拓思维,孩子没有生活积累也是开拓不起来的。另一方面,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