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效果研究

来源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xinsi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察了MBR不同阶段对实际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效果和运行特性。结果表明:四阶段有机污染指标去除率波动情况基本一致,PAC-MBR工艺对CODMn、TOC、UV254和UV410的去除分别为52%、52%、62%和93%,出水平均CODMn4.2 mg/L,满足源水CODMn>6 mg/L时为5 mg/L的饮用水标准限值;MBR的牛物作用对NH3-N平均去除率达93%,出水NH3-N平均浓度为0.14 mg/L,各运行阶段超滤膜及其表面滤饼层的双层过滤截留作用确保了浊度去除率稳定在90%以上,出水浊度小于0.5 NTU。
其他文献
基于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以及数据信息的不足和不精确性,将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浓度表示为三角模糊数,并与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清河沉积物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清河沉积物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污染,孔隙水中重金属污染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As>Cu>Cd>Cr>Zn>Pb,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清河上游QH2、QH3、QH4,即肖家河桥、东水西调水质监测站、箭亭桥附近的沉积物孔隙水重金属污染较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揭示水库型流域内环境不利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水源供给功能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太湖流域上游典型丘陵山区茶园开发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对2000年以来茶园分布分析,发现茶园的变化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11年研究区茶园面积扩大了5倍,其中一半以上的面积是最后3年增长的;茶园在流域上不同分区的
本文以2004-2013年间有关二恶英的文献为基础,通过CNK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文献计量法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年度分布、主要作者、期刊、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和行业等指标进行分析,为了更好的了解目前国内二恶英领域的研究和控制现状.
以糠醛渣为原料,分别采用CO2、H3PO4和KOH活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各活化法下获得最大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工艺和样本;并对三种不同活化方式下获得的活性炭样本进行了选择吸附分离CH4和CO2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CO2活化和H3PO4活化可以制备出微孔居多,但中孔也占一定比率的活性炭,而KOH活化制备出的活性炭样本基本为纯微孔活性炭;而富中孔的微孔型活性炭产品较纯微孔活性炭在选择性吸附分离C
结合太湖流域水污染事件发生形式和主要特点,分析了目前流域主要应急监测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结合2003黄浦江上游油污染事件和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中的应急监测案例,分析了太湖流域水质预警与应急监测技术及其应用,提出事前预警、事后监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认为应通过应急监测预案的制定、应急监测演习、自动监测技术运用、卫片解析分析和预警系统建设等进行事前预警,事后应急监测则通过移动应急监测实验室系统完成,并及
在监测、监控、信息、网络建设飞快发展的今天,贵州省环保局集现代化技术为一体,对我省重点流域水采取基于GIS系统下的水环境监测、监控、预警应急体系建设。系统将集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监控信息、依托贵州电信主干网络、通过对我省四条主要流域峡谷特点水系的水文站、水质自动监测站、排污口信息监测等,并通过基于GIS可视化模拟分析系统,对我省流域水可能发生的水环境事件进行监测、预警,并通过一系列的应急管理组织、监
汞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作为最大的用汞大国,中国也应该对此给予重视。本文从分析国内当前汞污染现状出发,从技术和管理的层面指出了当前国内汞污染防治中的问题,并提出从技术和管理这两方面来加强我国的汞污染防治工作。
本实验采用离体方法,利用硫酸铵盐析分级分离、乙醇-氯仿沉淀除杂、丙酮再沉淀分级得到含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酶液。研究了不同浓度的La3+、Sm3+、Y3+、Ce3+对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浓度为0~250mg/L范围内,这四种离子都能使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但在相同浓度下,对酶活性的影响最大的是Y3+,而Sm3+的影响次之。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受这四种离子影响的变化幅
本文从发展、环境、体制三个方面分析武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创建了武昌区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与指标体系,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武昌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径与措施。
随着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的无限蔓延导致大量占用农田,城市空间形态的无规划性使得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可持续发展导致整个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就目前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的不精确性以及表达的不完善性,利用GIS技术和历史地形图资料,采用城市形态分析测度公式,对青岛市百年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分析,了解青岛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青岛市未来城市空间形态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