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司马迁《史记》接受之文章学价值

来源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mu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文化史、史学史、文学史上的重要典籍之一,《史记》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愈来愈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文章批评深入发展,文章学成立,司马迁《史记》通过文章学构建得以接受.《史记》既是史学经典,又是文章学经典,在汉唐都有了较为广泛的接受。宋代文章学深入发展并形成体系,使得司马迁及其《史记》在文章学方面得以接受并有着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在文章学的众多范畴中,「作者」是学者关注焦点之一.而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是作者相关议题的一环.「学古」,亦即学习取法前人着作,则是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宋代众多文体中,为了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论说体学古论成为重要议题,各种讨论资料散见于文话着作中,学者亦曾撰文探讨之.然而,或许因为世人对于评点的各种误解,而使得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却被忽略了,这实在不无遗憾.这藏身为文章评点中的学古论,其实正是宋元文章
中国文章史上关涉于性命内容的书写其实是相当丰富的,往往透显散文史与思想史的纽结.一方面,具有儒家或道家以及其它学派背景的哲人文家,在关注人性完善及其动力等问题时的思虑之深和责任之切,使得他们的思想论述中不乏文章精品,更何况他们的命题意趣和人格投射产生出一定的典范力量;另一方面,古人对天道人性的信念、对要言妙道的向往,往往离不开生活感悟与日常淬炼,尤其是当独特的个体遭到了理性挑战或命运拨弄之际,对"
拙文探讨了违背规范与遵守规范这两种表现方式存在于一个作品或者一套作品中的几个例子。将此现象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中看,违背规范,在优秀作家的作品中往往是从传统观念脱离出来、对保守习俗的违背。可以说,这等同于对人性和社会真实的新发现,是文学发展巨大的推动力。
近代中国社会在鸦片战争前后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时代的巨变,促使散文面临新的变革.这是唐宋以后中国散文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它改变了中国散文的走向,并成为"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的滥觞.近代中国散文文体构建,虽然前进的道路上,充满着艰辛和曲折,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由德国传教士郭实腊以"爱汉者"笔名主编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东西洋考》),近年来开始得到文学研究者的重视.不过,学界已有成果主要是探讨传教士写作对于中国文学(特别是对小说的体例)的借鉴和传播,虽然充分注意到了传教士对中国文学传统的适应,但是对其本身所具有的西方/基督教文学传统关注甚少.这样的研究视野,忽略了《东西洋考》的宗教报刊的属性以及传教士
石刻以石易于获取、经久耐用的独有载体特点,广为人用,几千年来发展成为一类重要的文献形式,保存了许多稀有的文献,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传播作用,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课题.石刻同样是文学传播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文学的传播方式甚多,但与史上曾有的文学传播方式比,石刻在传播文学观念,传播作者之名,传播文学创作的积极性,传播文体形式,传播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史的发展方面,有其独特贡献.杜
《孟子》的文学成就长期以来被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掩盖,尽管唐宋古文家如韩愈、苏洵等人也从中汲取创作养分,但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至明清,学者开始从文学角度看待儒家经典,经学逐步走向文学.然这种转变在《孟子》还不太明显,以致清初唐彪感叹举世读是书者"但求其义理,不于其文辞细加揣摩"的现状,并呼吁说:"若将其佳者,拣数十篇录为一册,殚心揣摩,则必有以造其微者."不过这种倡议并未得到太多的回应,道光以前,
现代散文理论吸纳古典资源的途径及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突出的特点是"挖掘"与"追认"."挖掘",即是将古代不少无人重视的散文作品及其理论,或本无人或极少有人视为散文作品的,以现代"纯文学"散文观念衡量,重新发现,"挖掘"整理出来,视为散文和散文理论,通过"挖掘",即有许多古典资源可以吸纳和利用."追认"概念,《辞海》的定义是"事后认可某人的某种身份".推而广之,"追认"的对象既可为历史上的名人、具体
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的原型来自于先秦两汉文学之中,主要有三大源头:一是来源于《庄子·渔父》、《楚辞·渔父》,作为隐士高人形象出现,体现了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人生理想;二是来自于姜太公的历史传说,主要见于《吕氏春秋》等的相关记载中,体现了待时而动、用世立功的人生追求;三是《吴越春秋·伍子胃过江》中的带有义士侠客色彩的形象。三者在后世的接受中交错发展,互为消长,尤其以前两方面对后世文人心态产生的影响更
正衬是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笔法。如果心目中预先就有“正衬”这一概念,并清楚其所包含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原则,那就比较容易敏锐地感知古代作家在巧妙运用正衬笔法时的艺术匠心。所以,“正衬”理应成为古代散文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概念。正衬笔法在现当代白话散文中也很常见,比如巴金的《小狗包弟》、汪曾棋的《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史铁生的《墙下短见》等,都曾巧妙地运用过正衬笔法。由此可见,借助“正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