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軍將士卒的佛教信仰

来源 :“新材料、新方法、新视野: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变迁”研究生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o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唐之际,军将士卒崇拜释氏成为民众佛教信仰的新亮点,他们或写经诵佛、或开窟造像、或捐建寺院,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佛教的皈依,以资获取福报。此时,军营之中,军队的神只逐步定型,并形成完整的行军密法。与之相呼应,宣扬军人信佛灵验可感的故事开始山现。本文拟通过传统文献并结合石刻题记、敦煌文献及佛教灵验故事对这一现象做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明代卫所制度研究的重大意义一度为学界所忽略,近年有所改观。本文即以韶山毛氏家族为例,探讨这一特殊的移民群体在地方社会的建构模式。从明代毛氏家族隐瞒军户身份,落籍湖南并被编为民户。而明中叶因被仇人所告不得不承担军役,家族因赋役摊派而重新加以整合,到清代形成了以“房”为中心的宗族组织形态。人类学者对宗族的研究重视房份的家族意识整合,却忽视了此後的制度背景。
文章主要运用清代文集、笔记、小说、医药文献等史料,考察了大黄在清代日常饮食和临床疗疾时的使用情况,指出:清代人普遍持有“恶大黄”的心态,大黄不仅是攸关病人生死的一剂“毒药”,也往往成为人们评判名医与庸医的一个不言自明的标准,以至医家与病家均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大黄治病。医家与病家对大黄的看法正是儒医正统意识与身体观这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在当时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上博简《恒先》讲述了由“恒先无有”演变成天地万有的过程,“或”在简文中是重要术语,但不能释读为“宇”,训诂上说不通;也不应理解为“宇宙”,《恒先》没有具体表述出“宇宙”这样的时空观念。它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有某物,古人用以表明天地的创生本然而然,不好定名,就用“或”来指代,由此引出治国方略必须服从天地万物生成原则的讨论。借助“或”的释读,我们知悉战国早中期曾经存在过一种独特的天地创生观,以及其所反
“归宁”礼俗当是客观存在的古礼,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施行,并在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谷梁传》中“妇人既嫁不踰竟”的说法当是后来引入的观念,其目的是严格限制出嫁女子的活动,防止淫乱行为。周代“归宁”礼俗最初指的是出嫁女子回本家向父母问安,但时至春秋动荡之世,出嫁女子“归宁”的对象已经越出了其父母的范围,扩大到本家的其他重要成员上;“归宁”的时间也相应延伸到其父母去世以後。後世的“归宁”礼俗
与鹿有关的文化现象是秦汉时期社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先秦时期鹿文化的基础上,鹿被神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白鹿更被看为国家治理有道而出现的祥瑞之物。“鹿”不仅被纳入到秦汉时期的舆服制度和祭祀体系之中,迢常在隐喻话语中出现。
秦汉戍卒赴边时由地方官吏带领,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赴边以步行为主,有车辆随行运载物品。行军速度似也有一定的规定。戍卒行军时的饮食供给或费用由国家提供。戍卒赴役途中携带一定的食物、衣物,兵器一般不带,而是在达到边郡後再由边郡配给。边地戍所遗有迎接戍卒的工作,戍所官吏引领戍卒到达戍所。戍卒从此开始了在边地的屯戍生活。
西汉时期黄金屦屡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中,主要用於赏赐、贸易、纳贡、罚金等方面。秦汉时均以黄金为上币,肯定了黄金的高品位货币地位。但是自东汉起,史籍中关於黄金的记载渐次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见的使用记录更是有减无增.从资料显示,东汉以至整个魏晋南北朝,黄金在货币体系中始终都不具主导地位。赵翼《廿二史劄记》“汉多黄金”条,列举了诸多例证,用以突显出西汉多黄金的现象。赵翼利用佛教传入,社会上大量使用黄金来塑
学界治北朝史者,多将焦点放在单一政权上,或是北魏,或是西魏北周,较少将分裂政权放在一起讨论。本文即从东两魏分裂政权间频繁的攻防战,试图厘清双方在交战地域的选择有何重要考量?笔者发现,东西魏对峙时期,双方之间的多次交战有极明显的地域转变。如以黄河为主轴线,大致可分为三大战区:河东战区、洛阳战区及河南战区。笔者以为,从东西魏分立到周齐相次建立,双方交战的地域依其国家安全需求产生变动,而并非学界一般以为
东汉时期,司农成为掌管财政的唯一机构,取代了西汉司农、少府分管国家、帝室财政的二元体制。而与此同时,尚书也开始介入财政系统与司农分权。下至唐代,户部尚书掌管政务,司农、太府分管事务,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央财政系统。财政上的这种分化与重组发生於魏晋南北朝时期。户部尚书的前身——度支尚书创始於魏王国时期,至文帝时正式进入中央机构,太府则在北魏孝文帝、南朝梁武帝时出现,新机构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东汉以後
东魏北齐时期的“邺一晋阳”两都体制,首都邺城的选择是高氏统治者根据其龙兴之地晋阳而确立的,因之也使这一时期的政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主管军事的重要机构骑兵、外兵二省专门留置晋阳,而且政治重心也向晋阳转移,在晋阳另设尚书省与邺京尚书省分庭抗礼,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当时政治局势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丁东魏北齐以武立国和以文治国方针的并用政策。